?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杜幼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對過去兩年印度經濟增長放慢的不滿情緒可能讓選民更倚重大打“經濟牌”的印度人民黨,國大黨此前在地方議會選舉中遭受重挫也是這次議會選舉可能結果的一個信號,不過多重因素使得本次選舉結果尚難論定。
杜幼康認為,印度自上世紀90年代實行經濟改革以來,在發展中大國里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因最近一次國際金融危機受到的沖擊開始在這兩年顯現,經濟增速從超過7%下降到5%以下,通脹率高,外資撤離,確實讓選民對執政黨國大黨的信心產生了動搖,最大的反對黨印度人民黨趁勢反擊是“天時”。
但是,杜幼康表示,印度經濟發展最大的掣肘還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力、行政效率低下、市場開放度低等“老大難”問題,印度人民黨總理候選人莫迪盡可以以他在古吉拉特邦的“光輝業績”給選民承諾,真要兌現還有很多障礙。就像國大黨在上一次選舉中提出的許多承諾現在看來也沒有兌現。
“印度各個邦基本情況差異很大,相對于中央政府的自主權也很大,古吉拉特邦的經驗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應用到其它地區還很難說,”杜幼康說,“當然如果確實是對經濟發展有利的政策,他們為了政治前途也不會一味因循守舊。”
而印度各邦廣泛的差異性也是讓選舉結果難定的一大因素。杜幼康指出,印度很多邦往往都有比較固定的執政黨,許多議員在其選區長期“經營”,具有深厚根基,此外,國大黨執政多年,許多地區的民意“基礎”仍在,“這次印度人民黨和國大黨的‘斗點’還在于搖擺的選區。”
其次,目前被用于分析的民調資料大多來自印度英語媒體,但是印度是個多地方語種的國家,一些小語種資料很少被納入分析,會影響對選情的準確分析。
杜幼康就此進一步指出,印度議會選舉呈現出“碎片化”趨勢,一些語言邦地方政黨的分化和組合也會影響議會選舉結果出來之后大政黨“拉幫結派”的選擇。20年來,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在歷次議會選舉中都沒能獨立獲得絕對多數席位。
此外,路透社分析認為,印度多樣的選民和議會制度決定了地方領袖以及種姓、種族等地方議題仍會對選舉結果產生重要影響,而莫迪有宗教民族主義傾向,他未能妥善處理2002年有數百名穆斯林身亡的古吉拉特邦暴亂,并拒絕道歉,印度人民黨將競選活動重點完全放在莫迪身上,可能影響該黨在一些選區的選情。
就印度議會選舉對印中關系的影響,杜幼康認為印中兩國同為新興大國,在多極化世界中有廣泛的共同利益,無論印度政府構成如何,都應看到印中兩國關系保持穩定、健康和成熟發展符合印度本國和亞洲的利益。(陳慧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