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9日電 (張素 涂銘銘)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表明,中國文化生產已出現“結構性過剩”,又存在“實質性短缺”。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等機構聯合主編的《中國文化產業供需協調增長測評報告(2014)》9日在北京發布。這本“文化藍皮書”引用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旨在分析中國文化產業供需情況。 “事實上,中國文化產業還遠遠不能滿足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藍皮書聯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明透露,最新研究表明,中國民眾文化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僅有三分之一,“缺口在4萬多億元(人民幣,下同)”。 藍皮書指出,從2004年至2012年,中國文化產值比(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總量的比重)由2.15%提升至3.48%,同期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率(文化消費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總量的比重)卻由2.76%下降到2.20%。兩項比值的歷年增長曲線構成“剪刀差”。 藍皮書主編王亞南表示,“剪刀差”意味著文化供需協調增長關系不正常、不健康,長此以往將會形成兩種惡果——城鄉文化消費需求增長難以支撐文化產業穩步增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脫離文化消費需求的文化產業生產淪為無效、虛假生產。 專家判斷,中國文化生產出現低水平上的“結構性過剩”,又存在“實質性短缺”,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源于“國民生產總值(GDP)崇拜”的“文化GDP追逐”。張曉明舉例說,盡管有政府以補貼方式投資文化產業,但沒有切合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演變成失敗的投資。 藍皮書建議,文化建設應“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產業發展不能僅用“文化GDP”來衡量,而應擴大文化消費、增強“內生動力”。 張曉明認為應盡快健全中國的文化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釋放文化消費,使供給與需求更好地結合。(完) |
相關閱讀:
- [ 11-22]文化部部長蔡武:從政府辦文化轉向管文化
- [ 11-20]亞洲文化論壇舉行 莫言與各國專家呼吁非遺保護
- [ 04-20]三聯生活周刊:騰訊游戲“泛娛樂”的文化生產
- [ 02-13]袁榮祥:在更高起點向文化強省邁進
- [ 12-22]消費時代要注重文化生態與審美正義
- [ 12-12]為何澳門難產本土明星?(圖)
- [ 12-06]文化產品不能為“好賣”而加文化的“瘦肉精”
- [ 12-05]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