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七常委群眾路線聯系點:深入貧困基層 各有深意
2014-04-10 06:5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3月17日,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村委會與干部群眾座談,聽取意見和建議。 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3月27日,李克強在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橋頭鎮太平莊村看望貧困戶。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攝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經展開。和此前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中,中央政治局常委每人聯系一個省類似,在第二批活動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聯系一個縣。 3月17-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教育實踐活動。此后,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分別前往各自聯系點:李克強到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張德江到福建省上杭縣,俞正聲到云南省武定縣,劉云山到陜西省禮泉縣,王岐山到山東省蒙陰縣,張高麗到吉林省農安縣。 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為什么選擇這7個聯系點?他們“下鄉”,都說了什么、做了什么? 到田間地頭走訪考察 “直接到群眾中去聽意見” 鄉村,是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人生中都曾具有的經歷和烙印。 總書記習近平,在1969-1975年,曾在陜西梁家河大隊當過6年知青,在陜北的黃土高原上,麥子一扛就是200斤;李克強也在1974-1976年間在安徽省鳳陽縣當過知青;張德江當知青的時間則是1968-1970年;劉云山是在1968-1969年間,在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蘇卜蓋公社勞動鍛煉;王岐山也在陜西省延安縣當過3年知青;張高麗則是“農民出身,種過地、犁過田”。 因此,對基層、對鄉村,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可以說有天然的感情。正因此,他們率先實踐了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強調的工作方法:“向群眾學習,拜群眾為師”、“直接到群眾中去聽意見”。 “請大家講,我們是來聽的。”在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和干部群眾座談的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地說道。這座村莊曾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在焦裕祿和工作隊挖泥封沙、栽種刺槐幾十年后,終于擺脫了風沙的肆虐,戶戶通上了自來水。 “我提三點希望:一是希望教育實踐活動一抓到底,不要一陣風;二是希望黨的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像焦裕祿那樣到群眾中去;三是希望中央多想辦法讓農民的錢袋子進一步鼓起來。”曾和焦裕祿一起治沙的老黨員雷中江老人說。 在這場小型座談會上,基層干部群眾暢所欲言,總書記則不時插話,與他們交流。 此前,在對蘭考縣為民服務中心的考察中,總書記更是一連串提出“審批項目集中辦,形式怎么樣”“一站式做到了嗎”“服務中心實際效果怎么樣,是不是真便民了”等問題。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其他常委“下鄉”的過程中。 在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橋頭鎮太平莊村,來到比路面低近1米的鐵路退休職工隋富的家,身為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邊走邊問:“已經是半地下,下雨的話,雨水會倒灌吧?”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李克強說:“政府正在想辦法給大家徹底改造,很快就會讓大家住上樓房。”在田頭,他冒著春雨、登上泥壟察看墑情,抓起地上的一把干土,說:“這也只有‘十個水’吧?再能下一天一夜就好了。” 來到云南考察,同時擔任全國政協主席的俞正聲則在武定縣插甸鄉大古普村問孩子學校伙食,在衛生院問基本藥物供應和群眾看病報銷情況,在貧困戶家里和大伙兒嘮家常。來到陜西省禮泉縣昭陵鎮高菜堯村的劉云山,在山坡上和農民交談問生產生活;在山東蒙陰縣,王岐山在垛莊鎮后里村的紅色文化教育展覽室里調研;在吉林農安縣農安鎮小橋子村,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張高麗在大棚里察看瓜苗長勢,緊握住勞作群眾沾滿泥巴的手,向他們詢問情況。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跟大家面對面交流,能夠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感受和實際要求,這個目的達到了。”習近平說。 |
相關閱讀:
- [ 04-10]詹紅荔同志踐行群眾路線事跡報告會舉行
- [ 04-09]福船集團舉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知識競賽
- [ 04-09]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舉辦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先進事跡報告會
- [ 04-09]教育工委舉行群眾路線教育專題輔導報告會
- [ 04-09]泉州市安監局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到泉州烈士陵園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