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僑辦四名副主任談僑務:公共外交以僑為橋
2014-04-12 06:5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任啟亮: 國內工作譜寫華章 2013年各地僑務工作亮點突出,品牌工程頻現,并積累了很多優秀的經驗。回顧以往工作,國內僑務工作在以下幾個方面成績突出。 積極推動華僑農場改革不斷深入。華僑農場全面完成了金融債務處置、土地確權登記等工作,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5.88萬戶歸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全國華僑農場年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3840元增長到2012年的13492元。 創新開展僑務扶貧工作,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困難歸僑僑眷的社保、扶貧、醫療、教育等政策,惠及歸僑僑眷人數達372.47萬人。還著力打造品牌活動以推動僑務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如開展“送溫暖慰問歸僑僑眷活動”,共計發放慰問金1.18億元;推進“歸僑僑眷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培訓人數達17.48萬人;組織“歸僑僑眷子女夏(冬)令營活動”;實施“關注僑界特殊群體活動”;開展“暖僑敬老行動”等。 著力實施“僑愛工程”,為廣大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和歸僑僑眷關注民生、支持國內建設以及支持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搭建平臺,該工程實施以來,通過國僑辦向國內公益事業捐款的總額超過20億元。 打造社區僑務工作平臺,搭建基層為僑服務網絡。各地僑辦按照建立“社區為僑服務好,僑為社區貢獻多”的雙向工作機制的總體要求,延伸工作觸角,截至目前共設立1033個“僑法宣傳角”,發放僑法宣傳資料300多萬份,各類僑法宣傳活動受眾達千萬人次。 密切聯系歸僑僑眷代表人士。通過多種活動進一步體現關懷,凝聚僑智僑力,如與中國僑聯聯合表彰僑界先進人物;開展“聚焦首都僑界代表人士·走進清華”活動;聯合天津市僑辦開展“京津冀地區僑界代表人士弘揚井岡山精神培訓班”等,聯系僑務工作發展實際,增強僑界代表為祖國貢獻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在國內的正當合法權益。及時回應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合理訴求,推動重點疑難案件的解決,并開展法律咨詢、法律援助、訴訟代理等,積極探索依法護僑新思路。 僑務引智引資工作是僑務工作在新時期為國家發展大局服務和為僑務服務的重要體現。海外華僑華人中蘊涵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和營銷網絡資源。近年來,國務院僑辦高度重視發揮華僑華人在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作用,努力實現為國家發展大局服務和為僑服務的統一。 2013年國僑辦積極開展引智引資工作,在多個方面成績斐然: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在頂層設計方面有所破題,發揮僑務資源,服務企業“走出去”;服務周邊外交,發揮僑務工作“以僑為橋、以僑連緬”的作用,引導華商資源服務中緬沿邊開發;成功舉辦“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四川省借力本屆大會,簽約241個項目,總投資額實現1323億元人民幣;僑智品牌活動不斷完善,以“華創會”為例,簽訂合同、協議176個,協議投資額450億元,還組織“海外人才為國服務博士團”,70余位高層次人才參與活動;進一步發揮海外專家咨詢委員會智庫作用,加強海外專業人士回國創業情況調研力度;積極利用僑務經科平臺的引資作用,大力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2014年國僑辦豐富工作手段,并不斷開拓工作領域:繼續深化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幫助國內企業開拓海外業務;助推周邊外交,服務僑商事業發展,引導僑商參與中國與周邊國家實現“互通互聯”;進一步加強涵養資源工作,加強與海外工商社團聯系,幫助海外新華商提升自身素質;重點抓好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加強海外智庫建設,并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為國服務系列活動;深入做好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回國創業服務工作,結合“強僑圓夢”工程,組織有成功經驗的海歸專業人士參加活動,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業;深化與海外專業社團聯系交往,拓展僑智資源渠道,并邀請海外專業社團專家學者開展服務;創新豐富工作抓手,探索成立“中國華僑華人科技創業者協會”,擔負僑務科技、引智工作的相關社會服務職能。 譚天星: 和諧僑社凝心聚力 中國人移居海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數多、分布廣,可以說“有陽光普照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我們現在所說的僑社這一概念,既包含廣義上的華僑華人社會,也包含狹義上的華僑華人社區。 海外僑社的形成至少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進入新世紀以來,海外僑社已發生深刻的變化。根據我們最新統計數據,目前海外華僑華人總數逾6000萬人,分布在19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各類華僑華人社團逾2.5萬個。 當前,海外僑社總的特點是:新移民數量快速增加,海外華社活力增強;華僑華人社會趨向年輕化、知識化,整體素質提升;行業領域更加多元,經濟科技實力穩步提升;中華文化認同感與中華民族自豪感增強,友我力量持續壯大;華僑華人社會地位提升,日益融入主流社會。 海外僑社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部分國家和地區華僑華人安全問題突出;僑胞面臨轉型升級壓力;僑團建設與僑領能力亟待加強;僑胞對祖(籍)國在各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海外華文教育、華文媒體發展面臨困境等。 2007年,在“第四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上,國僑辦率先倡導在海外構建“和睦相融、合作共贏、團結友愛、充滿活力”的華僑華人社會。7年來,和諧僑社理念已深入人心。多年來,全球各地僑社圍繞構建和諧僑社進行了有益探索和積極實踐,呈現出可喜局面:僑社更加團結;與住在國民眾關系更加和睦;善于理性表達合理訴求。 我們鼓勵走出國門的華僑華人積極融入住在國主流社會,與其他族群和睦相處,為新的家園作出積極貢獻。海外主流社會對和諧僑社建設普遍給予正面評價,認為海外僑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傳播者,是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合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比如菲律賓華社“三寶”已成為關愛并回饋當地社會的典范;希臘僑胞被當地政府譽為外國僑民中“最有建設性的群體”等。 為加大僑務資源涵養力度,讓廣大僑胞共享中國發展成果,共圓中國夢,國務院僑辦將2014年定為“和諧僑社建設年”,以“相融共贏、服務僑胞”為主題,以骨干僑團為抓手,著力實施“海外惠僑工程”,深入推進和諧僑社建設,努力形成僑務發展新局面。具體說來,主要包括四項重點工作: ——將于5月中下旬在北京召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邀請海外主要僑團負責人和華人社區服務機構代表500人出席。 ——實施“海外惠僑工程”,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在華僑華人聚居人口超過10萬人的重點城市支持扶持骨干僑團或華人福利機構設立“華助中心”。 ——實施海外僑領和專業人員研習計劃,培育和諧僑社建設和為僑服務機構帶頭人,將舉辦特色僑領班,如華人服務機構負責人研習班、中餐業協會負責人研習班、骨干社團負責人研習班、海外中國校友會負責人研習班等。 ——舉辦“華社之光”系列活動,凝聚和諧僑社建設正能量,邀請100名服務華社滿20年、貢獻突出的僑領來京觀禮;推動形成僑社良好合作機制,讓講團結、凝僑心、重服務、樹形象的“華社之光”火種在僑社傳遞。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團結海內外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發揮僑胞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推進中外人文交流的獨特作用,使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國僑辦將繼續扎實推進建設海外和諧僑社,凝心聚力,為共圓“中國夢”做出新貢獻。 |
相關閱讀:
- [ 04-11]國僑辦干部調研福建廈門竹壩華僑農場文化建設
- [ 04-06]國僑辦副主任譚天星:公祭黃帝凝聚全球華僑華人心氣
- [ 03-31]國僑辦官員赴上海市華僑書畫院調研指導
- [ 03-20]國僑辦主任:積極爭取放寬外籍華人申請中國"綠卡"條件
- [ 03-06]“僑二代”難過中文關 國僑辦主任裘援平支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