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拒簽”事件難阻伊朗核談大趨勢
2014-04-12 11:14? ?來源:新華國際 責任編輯:林雯晶 黃曉夏 |
分享到:
|
美國參議院4月7日通過一項拒絕向牽涉恐怖活動人員發放簽證的法案,以阻止將成為伊朗新一任常駐聯合國代表的哈米德 阿布塔勒比進入美國。這一決定無疑再次激怒了伊朗人,也為正在進行的伊朗核談判籠罩上一層陰云。 這次“拒簽”事件背后的起因,要上溯到1979年發生的美國駐伊朗使館人質危機。這場危機持續了444天,52名美國外交官和家屬被伊朗激進學生組織劫為人質。也正是這場事件最后導致美國與伊朗斷交,至今沒有恢復。 3月底,美國彭博新聞社發表一篇報道,稱即將赴任的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阿布塔勒比,就是當年制造人質事件的學生組織成員。消息一出隨即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雖然人質事件已經過去了30多年,但是美國人對這個慘痛事件的記憶依然非常深刻,有受害者和律師表示,在伊朗政府作出合理賠償之前,美國根本就不該跟伊朗發展關系。 4月7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口頭表決的形式通過一份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不要給阿布塔勒比簽發簽證。美國白宮發言人卡尼8日表示,奧巴馬政府認為伊朗任命阿布塔勒比為常駐聯合國代表是一項“不可行的”選擇。對此,伊朗外交部發言人阿夫卡姆9日表示,伊朗方面無法接受這一表態。 而與此同時,伊朗于4月8日就伊核問題與美國等六國展開新一輪談判,盡管目前雙方在如何解決伊核問題上仍有很大分歧,但伊朗仍希望雙方能于七月底達成協議。為期兩天的談判已經結束,談判雙方均表示,最快有望在5月份開始起草一份綜合協定。 就在形勢大好之時,美國“拒簽”事件又把美伊矛盾推向了風口浪尖。很多人擔心,這起外交簽證事件會給曙光初現的伊朗核談帶來新的陰影。筆者則認為,單憑這一歷史原因引發的外交糾紛,尚不足以讓可以影響整個中東地區甚至世界安全的伊朗核問題談判發生根本性改變,因為這次談判對與會各國來說,達成新協議的局面將會遠遠好于停滯不前所呈現的窘境。 首先從伊朗來說,經過多年的金融和經濟制裁,伊朗政府和國內民眾對于早日取消制裁,恢復經濟的正常運行充滿期待。伊朗政府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投入到這場談判中,并且對西方的讓步也達到了一個妥協的新底線,甚至在3月引發了反對派的大聲指責和質疑。其對西方示好的背后,其實正體現了伊朗政府急于擺脫經濟困境的決心。 其次,美國在談判桌上也沒有繼續保持以往的強硬態度。美國政府高級官員日前在向媒體通報情況時,對迄今的伊核談判進程表示了肯定。奧巴馬在去年曾表示,他“決心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但他并沒有像之前那樣明確表示,如果伊朗打算為發展核武器而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美國可能對其采取軍事行動。實際上,從去年11月起,美國政府對伊政策就已經轉入一個全新的方向。在其戰略中心全面轉向亞太之時,尤其是烏克蘭危機的博弈持續展開之后,美國在中東的求穩戰略越發凸顯。伊核問題如果達成全面協議,可以為美國省去不少麻煩。 此外,俄羅斯在這場談判中的微妙立場也讓美國不得不加快推進最終協議的速度。對于俄羅斯而言,他們似乎沒有必要減輕美國在中東的麻煩。西方專家們最擔心的是,俄羅斯可能對伊啟動新的武器銷售,尤其是恢復2010年在美國壓力下作廢的遠程S-300防空導彈系統交易。盡管俄羅斯撤出核談判對西方不會有多大影響,但它可以選擇弱化西方制裁給伊朗帶來的影響,至少在七月最終協議達成之前,這都將是一個有力的籌碼。 伊朗核問題被合理解決并達成有效監控,是美國在內的西方大多數國家所樂于看到的。在烏克蘭局勢升級之前,中東地區問題的妥善推進,對奧巴馬不會僅僅是職業生涯上的一個大大的加分,而是美國在這一時期的根本利益所在。對于伊朗來說,不管它與其它國家的戰略關系如何變化,國內民眾和新任政府無疑對這一多國核談的平臺報以非常大的希望,也付出了很多艱苦努力。在雙方強烈愿望的推動下,“拒簽“事件這一小插曲,很難改變伊朗核談的最終方向。 |
相關閱讀:
- [ 04-12]美前總統卡特:伊朗生產出核武器美國也不會動武
- [ 04-12]聯合國希望以“雙邊方式”解決美國“拒簽”伊朗代表一事
- [ 04-12]美國稱不會向伊朗新任聯合國代表發放簽證
- [ 04-10]外交部: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第三輪對話會取得進展
- [ 04-10]以色列發射最新型間諜衛星 旨在加強監視伊朗
- [ 04-10]美國伊朗又鬧外交風波 為伊核談判蒙上陰影
- [ 04-09]歐盟外長稱伊朗核問題談判將在5月進入到新階段
- [ 04-09]伊朗外長:只要意愿良好 伊核問題半年內能解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