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的北洋水師鐵碼頭。張存陽攝 官兵在比武中。張存陽攝 官兵在集訓中。 本報記者 馮春梅攝 120年前,號稱亞洲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師,覆沒于劉公島海域。如今駐扎在劉公島的是濟南軍區某海防團一連官兵。幾十年來,全連官兵銘記國恥,枕戈待旦,把這個3.15平方公里的小島變成了信息島、火力島、堡壘島。 2014年初春,劉公島夜晚的氣溫依然在“冰點”徘徊。一場信息化條件下的實兵對抗演練正悄然展開。 雷達掃瞄遠方目標、紅外夜視儀近觀各個通路,全連官兵聯合行動,密切協同,干凈利落地包抄入侵之敵,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 威海軍分區司令員丁偉杰告訴記者,連隊有一句代代相傳的口號:“這里有我,屈辱不會再現!”跟隨演練的官兵一路走來,記者深深感到,愛國、強軍,已經內化為無窮動力,鑄就了連隊之魂。 以恥為鑒,振奮報國之志 夕陽西下,最后一抹霞光染紅了劉公島正旗山頂銹跡斑駁的古炮臺。 這是令記者難忘的一幕:長長的上坡路,一個身著迷彩服、背著步槍的身影漸漸接近當年清軍留下的古炮臺。此刻,他已跑了很久,步伐沉重,呼吸急促。然而,就在他瞄見古炮臺的那一瞬間,這名士兵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大喝一聲、握緊拳頭,加速向前沖去。2個、3個……一個接一個的迷彩身影,大吼一聲跑過炮臺,加速著向前沖去。 這一幕出現在海防一連組織的環島武裝八公里越野上。“連隊的長跑路線是環繞劉公島一周,途經忠魂碑、古炮臺和甲午海戰紀念館,每次跑過這些地方,官兵都感覺悲憤填膺,恥辱的歷史鞭策著我們奮力前沖。”跑回營區,中士王建軍告訴記者。 1894年的甲午劉公島之戰成為北洋水師的“絕唱”,十幾艘軍艦或降或沉無一幸免,提督以下數千名官兵埋骨沙場,恥辱的失敗帶來的是無盡苦難和屈辱。 “回憶這段歷史,感覺就像結痂的傷口被扒開,痛徹心扉,一雪前恥的欲望充斥著胸膛,真想拿起武器殺向侵略者!”大學生士兵齊三軍感慨地說:痛,讓人銘記;恨,令人發奮! 海防團政委張云錦告訴記者,一連官兵經常用甲午戰爭的歷史“折磨”自己,每年都要為新上島的干部戰士舉行“五個一”入連儀式:看一場《甲午風云》電影、參觀一次甲午海戰紀念館、上一堂甲午戰爭教育課、到北洋海軍忠魂碑下接受一次警示教育、組織一次“銘記甲午國恥、做新時期海防衛士”演講活動。此外,海防團還在圖書室設立“甲午風云系列談”書柜,編印《甲午海戰啟示錄》《勿忘國恥強我海防》《中日甲午戰爭大事記》等資料供官兵閱覽。集體朗誦《七子之歌 威海衛》環節,更是讓一連的每個官兵熱血沸騰! 步入一連營區,以甲午戰爭和精武強兵為主題的文化氛圍,讓人時時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責任感使命感。在連隊的局域網上,有極富特色的戰斗精神教育網頁,除了甲午戰爭中與劉公島有關的許多細節資料外,還有《上甘嶺》《沖出亞馬遜》《亮劍》等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今年以來,結合甲午戰爭120周年,連隊先后組織了“以恥為戒、知恥銘志、雪恥報國”系列警示活動。在耳濡目染中,“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已成為全連官兵的座右銘,并升華為他們追逐強軍夢的動力源泉和精神力量。 深究敗因,探索強軍之法 一場失敗的戰爭,往往是一本反面教材。海防一連官兵常常從這本教材中,尋找勝敗因果,引導自身訓練,在探索強軍、制勝之道的過程中,自覺擔當歷史使命。 在一連官兵的筆記本上,在連隊的訓練日志上,這樣的話語常能見到:“作戰指揮失誤太多!”“未戰先怯、缺乏與強敵過招的勇氣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大戰在即,劉公島上竟然歌舞升平,北洋水師將領攜妻妾上岸居住。”“如果現在我們不樹立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信心,就很可能成為第二支北洋水師”…… 當年北洋水軍對炮膛內斑斑銹跡和弄虛作假的現象視而不見,在訓練中自欺欺人。一連官兵在糾治形式主義中,尤其敢于向陋習、頑癥下手,堅決向“練為看”“練為考”宣戰—— “比武考核得第一就能打勝仗嗎?”自從連續14次奪得軍事訓練一級連后,自信和自滿的情緒開始在一連少數官兵頭腦中滋長。 這個苗頭沒有逃過團領導的眼睛。怎樣拂去遮望眼的浮云?團黨委“一班人”決定讓一連“找山外山、見天外天”,在與強手、高手過招中,破驕氣礪志氣,找漏洞補短板,進一步提升戰斗力。“兩看兩問”,全連皆驚! 一看張茂春。去年3月初,全軍愛軍精武標兵、揚威國際賽場的張茂春調到了連里。一連的官兵在各種比武競賽中從未輸過,幾名訓練尖子聽說新來的副連長張茂春本領非同尋常,紛紛要求與之切磋。那天,6名高手與張茂春的巔峰對決,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展開對抗。三個回合下來,這6名高手完敗而歸,有的甚至連張茂春的影子也沒看到,就“陣亡”了。 輸要輸個明白!“但憑槍法,6名戰士個個都是‘神槍手’,打出50環也不是啥稀罕事,咋一到實戰中就敗得那么慘呢?”一個碩大的問號在官兵心頭揮之不去,討論迅即展開。 原連長李健說:“過去,米數、秒數、環數一直是評價官兵能力素質的硬指標,雖然現在已經弱化了它的地位,但這些指標在官兵的心目中依然有分量,習慣性思維也拉開了我們與戰場之間的距離。” 這一看一問,看出了差距,問出了走向未來戰場的路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看與問”,每一回都會啟發大家探索新的練兵之道、找到真正的制勝之策。 創新不止,掌握制敵硬功 “從甲午戰爭的歷史中,我們懂得了改革創新的極端重要性!”記者在一連發現,官兵們討論、交流說得最多的就是這一點。“在新軍事變革、新戰法涌現、新考驗眾多的時代,能創新才能打贏,不創新只能等死!” 海防團團長楊偉峰說。 去年初,一連在團長楊偉峰的指導下,找到了一條持續提升訓練水平的辦法——循環訓練法。就是在同一訓練場上,多單元多課目同時展開,官兵就像走在流水線上一樣,逐個單元逐個課目循環輪訓,達到了規定的訓練量,隨即轉入下一單元訓練,保證當天的訓練內容至少要練一遍……一年下來,結果大不一樣。因季節因素,訓練水平起伏不定的問題,終于解決了。 今年初,海防一連被山東省軍區確定為夜訓試點單位,重任在肩。翻看《大綱》,他們發現只有可憐的幾頁指導意見,對于訓練方法和步驟一點都沒涉及。為了盡快完成任務,他們迎難而上。器材說明書語焉不詳,他們就夜以繼日研究摸索;時間不夠,他們就改造半地下炮庫,營造一個24小時夜暗環境;器材不夠,他們發動官兵開動腦筋,改進研制,三個月內就形成一批簡單實用的小發明、小革新。 重機槍瞄準基線長,夜間環境下很難確定瞄準景況,張茂春看到小孩玩的激光玩具,立刻受到啟發,研制出激光教練彈,將之裝進槍膛充當基準瞄準線,徹底解決了重機槍課目夜間難以檢查和校正的問題;八班長趙永欽發現夜視器材很難發現靜止且輪廓模糊的物體,反其道用之,發明了雷位燈,將一個發射暗光的二極管固定在一定高度的支架上,外側蒙以黑布,人在燈下操作,按照光圈大小挖雷坑即可,既避免了被敵偵測的危險,又將夜間布雷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上士鮑二中改進炮用照明器材、閆小剛發明了駐鋤燈…… 為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一連開設了信息知識夜校。5年來,連隊有187人取得國家計算機等級證書,普及率達到90%以上。2011年,上級為連隊配發一批信息化裝備,為盡快使新裝備發揮作戰效能,連隊培養了一批信息化建設的“小能人”,“遠處能警、近處能控、全域能通”的能力得到提升。連隊結合海防視頻監控系統研究提出的“優化偵觀平臺、簡化操作程序、提升傳輸效率”等建議,還得到了總部專家的肯定。 創新出佳績。據威海軍分區政委曹元懷介紹,近年來,連隊連續15年被上級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在團以上比武競賽中奪得50個冠軍,30人創(破)訓練紀錄,涌現出了一大批訓練尖子的專業技術能手。 |
相關閱讀:
- [ 04-01]俄羅斯稱烏克蘭大選合法性待考量 廢除黑海艦隊駐扎協議
- [ 04-01]俄稱烏大選合法性待考量 廢除黑海艦隊駐扎協議
- [ 04-01]俄羅斯議會廢除俄烏就黑海艦隊駐扎問題簽署的相關協議
- [ 03-13]吉隆坡機場媒體駐扎數目減少 留言板寫滿祝福
- [ 02-27]烏克蘭“警告”俄莫出動駐扎克里米亞地區海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