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昕(貴陽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在貴州三年,陽明所揭示出來的一系列觀念,雖然相對只是其一生理論建構的初設與局部,確已自成一相對規模之系列,成為其整體理論大體系的根基。這些觀念分別體現在陽明發表的《五經臆說》、《教條示龍場諸生》、《象祠記》等27篇文章和100多首詩作中。概括說,我認為陽明有以下“六說”可以成立:第一,勵志成圣的目標說;第二,心即是理的形上說;第三,勤學致知的工夫說;第四,“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責善說;第六,“知行合一”之宗旨說。此六說無不在今后陽明心學系統的展開期和成熟期得到深化和完善。其中“心即是理”與“知行合一”說,連同其晚年揭示的“致良知說”一道,成為陽明最終形成的心學理論體系的三大核心支柱。而“早期六說”,可以視為陽明心學體系之理論大廈最終形成的基石。 張新民(貴州大學文化書院榮譽院長): 王陽明在貴州悟道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就他個人的生命來說,也是人生的關鍵轉折,用人類學的話來說,是“過關儀式”。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用靜坐的方法體驗,拋棄名利和權貴,面對生死超越生死,體貼自我,之后生命煥然一新。 王陽明的道德履行踐行在人本然的天理之上的,而不是教化。“天理”是一個變動的概念,天然的惻隱之心本來就有,所以他從來不強調。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宇宙的生生之道----宇宙要創生,天地變換草木生,這就是創新思想,這是他道德的實踐,是創造性的力量,能感通天地。 陽明學說最關鍵的是講“心”,就是我們怎么認知世界,世界怎么認知我們。這是是存在論的問題,并不是不是唯心,而是事物的存在只對人的靈性生命顯現。良知學說很了不起,它感通宇宙,溝通內外;它是道德性的,而道德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失去良知就失去道德的世界。完善人格的根基就在人性內部。 明代是專制發展到高峰的時期,王陽明被貶到貴州,對朝廷判斷是非真理的標準提出質疑,他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不在權力中心,而應該還原到每個人的良知。陽明學從邊緣逐漸走向中心,始終在發展。未來是東西方對話、整合東西方合理資源的世界,應該要有大視野、大眼光來包容,這個才是文明的對話。 于民雄(省社科院歷史所原所長): 王陽明一生是在尋找一個最可靠、最有價值、可以安身立命的東西。他發現蕓蕓眾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人們希望秩序井然、民風淳樸、社會公正、和睦相處,這些都是“良知”的顯現。 “良知”是價值之源,但也有被遮蔽的可能。“良知”的遮蔽是災難性的,它必然會導致種種惡果。“致良知”是最高道德律令,它命令人只能依據良知進行道德修煉與實踐。從消極方面看,“致良知”可以有效扼制人的私欲;從積極方面看,“致良知”可以實現道德自我。 人的想法是一個心理事實,但是王陽明不關注這樣的事實。因為每個人的想法屬于自己,是私人領域,與道德無關,與“他者”無關。王陽明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他關心國家和老百姓,他也會痛苦。人皆有良知,但也同時也有私欲。縱使他有終極關懷和生命的擔當,但也不妨礙他去欣賞美景。 從外在目標指向上看,“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王陽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同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王陽明堅信,“良知”既是本體又是主題,既是標準又是價值,一切社會現象都可以在“良知”本體層面得到解釋,區別在于,是“良知”的彰顯還是“良知”的遮蔽。讓人性變得更美好是“致良知”的終極目標。 范同壽(貴州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 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就要認清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只有把握好傳統文化的精髓,融會貫通于貴州實際,才能將其轉化為后發趕超的動力。今天我們在談文化的時候,應該更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功能。 首先,儒學固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但談到中華傳統文化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它等同于先秦儒家學說及其后來的發展,而需要有更廣闊的視野。中國這方土地,地域遼闊,自古居住著眾多民族。由于民族分布廣,因而中華文明的起源絕不可能局限于黃河流域,南方的長江流域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各地民族仍然有著自身的古老傳統文化。 第二,不同時代的主流文化是不同的。每個朝代都有自身的考量。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現代新儒學,要將它落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歸宿中來。現代新儒學的產生為接續儒家“道統”為己任,吸納融合西學,是以謀求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出路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現在已經顯現出走向世界、發展成一種國際性思潮的趨勢。可見,我們在討論傳統文化時,不能不看到傳統文化同樣在伴隨著時代的脈動在演變和發展。 第三,對于邊遠民族地區的貴州,因為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異彩紛呈;漢武帝時期漢族移民陸續進入貴州,隨即開始中原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頻繁交流與融合。基于這樣的省情,在貴州研究弘揚傳統文化問題,我們還需要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承。沒有多彩的文化,儒家文化也不會擁有這樣一片沃土。 何光渝(貴州省中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省文聯原黨組書記): 今天講傳統文化,無非就是做一種現代性、創造性的轉化。古人是古人的環境,今人有今人的環境。在各種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中,有很多個人的理解,這并不奇怪。現在重要的是要去糟粕、取精華。傳統文化的糟粕很多,若干人在剔除,我們不能回到漢武帝的時代。漢武帝講的是“儒術”,和“儒學”沒有關系。 對儒學發展進程的研究,應該要清楚其產生的背景:即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為什么這樣說?不要去神化它。王陽明現在有點被神化的趨勢,尤其在貴州。我認為,王陽明在來貴州之前、在貴州期間和離開貴州之后這個完全的人生軌跡要全部講清楚,才能看得見真正的王陽明。我們的觀念是需要一個圣人來統領一切,這個是不正確的。我認為,現在要做的是立足于現在,去偽存真,讓先賢的文化維護今天的社會。 吳一文(黔南師范學院副院長): 王陽明深邃的哲學思想,一般人難以了解、難以說清楚。我在高校分管的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我經常思考陽明文化里面是不是有讓我們吸取的東西呢?是否有可以賦予當代的、地區性的特色的東西?是否對高校大學生的人生和理想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呢? 我之前看了王陽明的一些文章,我覺得確實是的。比如在《教條示龍場諸生》里面提到的理想。我們現在講中國夢,要后發趕超,要和全國同步建設小康,就要教導大學生如何樹立理想。我們是否應該去發掘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然后運用到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人生教育中去。 現在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國家層面的、公民層面的、也有社會層面的。現在有的大學生畢業之后挑肥揀瘦哪里也不愿去工作,那我們如何后發趕超?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在這樣的情境下依然不忘自己的追求,12歲的時候就勵志做圣人,我想這對當代大學生教育是一個活生生的范例。空談是不會有效果的,我們的校園活動月是不是就可以談陽明文化與大學生的理想教育。這樣的做法可能更現實,更有利于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本網記者吳蔚 張新雨) |
相關閱讀:
- [ 01-05]武夷山市金融學會召開學術研討表彰大會
- [ 07-13]兩岸學術研討要越多越密越廣
- [ 12-22]影協召開中國國家形象的影像塑造學術研討
- [ 08-22]曾國藩誕辰200周年 兩岸學者將進行學術研討
- [ 04-23]兩岸專家匯集福州市 學術研討海峽兩岸通道工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