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遇標準遭遇50年一遇暴雨,深圳城市癱瘓,拷問地下排水系統
3月底,深圳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襲擊。這座年輕的城市在30多年的時間里,陸續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卻依然在暴雨來襲時嚴重癱瘓,市內出現200多個內澇區,給市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深圳為何會在這次暴雨襲擊后出現大面積災情?國外城市發展又是怎樣建設下水道的呢?怎樣才能擺脫“重地上,輕地下”的城市發展思路?
剛剛過去的3月底,深圳市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襲擊。在這場暴雨中,深圳市200多個地點出現了內澇,很多街道成了河道,車輛熄火,人們不得不徒步淌水回家,就連剛剛建成4個多月的深圳新機場也被網友戲稱為水簾洞。現在,我們先來看看深圳在這場特大暴雨中的表現。
遭遇特大暴雨襲擊?深圳機場變“水簾洞”
3月30日晚,深圳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襲擊。我們看到,由于雨量太大,剛剛投入使用只有4個月深圳機場樓頂出現漏水現象,一條條水柱從屋頂流下,直接澆在電動扶梯上,機場里也一片驚呼的聲音,當這一現象被網友迅速發到微博后,深圳機場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水簾洞”。在機場的地下停車場,我們看到,從屋頂漏下來的雨水順著各種管道不斷流下來,眼前這個像瀑布一樣的水柱就直接澆在這輛現代轎車上。由于雨量太大,機場區域外圍的下水道也發生堵塞,不少雨水直接倒灌進機場的停車場。很快,這個停車場的地面積水達到10公分左右,乘客只能光著腳、趟著水尋找自己的車輛。
深圳機場停車場遭雨水倒灌
飛機乘客:你看搞的新機場,現在就已經漏成這樣了。整個地下室、電梯都泡掉了。這用了多久啊,肯定是豆腐渣。這不用講的。不失望?鞋都濕掉了還不失望?
3月30日晚的4個小時里,狂風、暴雨、閃電籠罩了深圳,最大累計降雨量達到318毫米。深圳不少街道直接變成了河道。出租車能見度降到了二三十米,司機只能緩慢行駛。由于積水嚴重,大量轎車熄火,只有那些膽大的車主才敢冒險通過積水地帶。道路兩旁,不少消防水栓只露出了一個頭。暴雨還造成一些公交車乘客被困水中,為了幫助他們,深圳消防人員拖著充氣橡皮艇趕來,緊急疏散公交車上被困的群眾。
深圳市民:感謝他們。你看他們腳全都濕了,我現在都沒有濕。
在暴雨結束后的4個小時,記者看到深南大道市民中心雖然有些轎車在涉水前進,但就在這些車輛旁邊,包括寶馬在內的5輛轎車由于熄火仍被泡在30厘米的雨水中,動彈不得。
深圳市民A:11點20左右,雨特別大。當時那個水差點淹到車上,整個看都看不清楚。
深圳市民B:剛才堵車堵得進水了,就打不著火了,差不多2個小時。叫了拖車,太忙了,來不了。
3月30日晚的暴雨還造成深圳一些地區供電系統發生故障,為此,深圳供電局也派出工作人員連夜搶修。
深圳電網工作人員:深圳電網累計造成11條4千伏線路的跳閘,主要影響到寶安區、龍崗區、光明新區和龍華新區。
深圳街道上市民冒雨出行
由于很多深圳市民并沒有經歷過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因此,當街道迅速變成河道的時候,很多人都措手不及。一些市民放棄了車輛,躲到了安全的地方。而另一些車主雖然想把車開到安全的地方,卻怎么也打不著火,無奈之下,只能任憑轎車泡在水中。另外,記者也看到由于暴雨過大,一些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也被車主放棄在道路上。垃圾桶被積水泡松后,也是東倒西歪,為了能夠迅速排掉雨水,一些環衛工人不斷清理雨水井蓋的樹葉,防止它們被打落的樹葉堵上。
環衛工人:有些樹葉、枯枝敗葉,把雨水口擋住了。我們就把它清理干凈,保證雨水管能順利的排水。
30日晚上的暴雨結束后,很多深圳市民認為,第二天太陽還會正常升起,但3月31日早晨8點,深圳市民不僅沒有看到太陽,反而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深圳上空黑云密布,厚重的烏云甚至已經完全遮蔽了太陽的光線,烏云之下,深圳市區變得漆黑一片。遠處沒有被黑云籠罩的天空,則露出一片光亮。面對這樣的景象,大批深圳市民在微博上發出“世界末日來了”的帖子和照片。
隨后,伴隨著狂風和雷電,暴雨再次襲擊深圳。由于雨量太大,行駛的車輛雖然雨刷不停地來回擺動,但是,外面仍然模糊不清,而這輛車行駛的過程中,甚至險些被倒掉的大樹砸到。
車主:哎呀!
這場歷時1個多小時的暴雨停息之后,深圳不少地勢較低的街道再次變成河道。前一晚僥幸沒有被泡熄火的轎車,在新一場暴雨中趴在了雨水中,還能開動的轎車也變得小心翼翼,碰到低洼積水的路段,車主也都把車停在了較高的地方。而我們眼前這輛轎車由于電子剎車失效,車子開始向積水的深水區滑過去,嚇得車主趕緊下車把不斷車往后推。
剛才那個公交車沖過來,像開船一樣。那個車子是電動的不敢沖,因為怕水浸了電路。后面好多輛也不是電動的,它也不敢沖啊,它發動機進水了。像公交車發動機在后面,你要速度快一點可以沖。
被暴雨淹沒的不僅僅是小轎車,在現場記者也看到,就連這輛大貨車也被淹熄火,泡在水中,司機被困在車內。最終還是消防救援人員趕來,把他救了下來。
根據統計,3月30日、31日兩場特大暴雨共造成深圳200多處內澇。這些內澇點主要分布在深圳的中西部地區,寶安片區成為內澇的集中區域,內澇點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而寶安區西鄉三圍村在這場暴雨中,全村的一樓都出現了嚴重的水浸,居民說由于排水管網不完善,這里逢雨必澇。
居民:剛才我從這里路過的時候水位這么高。
位于三圍村的裕興百貨因為所處的地勢較低因此成了每次暴雨過后的重災區。超市內,所有一層貨架上的商品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浸泡,損失非常慘重。
記者:當時發生水浸的時候,水位最深的位置是沒過了我的膝蓋。因此在超市內,所有一層貨架上的商品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浸泡,損失非常慘重。
200多處內澇區 時尚活力之都緣何出現大范圍災情
暴雨給深圳的社會運行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也給深圳的一些普通居民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然而面對200多處市區被淹、大量小轎車被泡在水中、一些路段幾乎癱瘓的景象,不少人也感到很困惑,為什么一場暴雨就能夠讓深圳市出現這么大范圍的災情呢?
車輛在被雨水淹沒的街道上艱難前行
3月30日、31日的特大暴雨給深圳市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調研員陳筱云告訴記者,面對50年一遇的暴雨,天災可能是最為準確的描述。
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調研員陳筱云:天災它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我們要把災害降到最低,從這方面努力,并不是說完全能夠避免災害。
事實上,在我國,暴雨成災的現象并不少見。近幾年,湖北省武漢市不斷遭受特大暴雨襲擊,民房家中被泡、交通擁堵、甚至發生人員死亡的情況。2012年7月,北京遭受暴雨,出現嚴重的內澇,因災死亡78人,受災人口19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16億元。2013年5月,長沙市突遭暴雨襲擊,城區多處出現嚴重內澇,部分地區交通癱瘓。2013年8月,吉林省樺甸市突降暴雨,洪水沖斷道路,也沖進一居民小區,導致11人遇難3人失蹤。和國內這些城市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德國柏林雖然也曾多次經歷特大暴雨,但卻幾乎沒有澇災發生,那么,在天災面前,國內的城市為何不堪一擊呢?陳筱云認為,這和中國城市的建設發展思路有關。
陳筱云:我們國家解放以后是全套照搬蘇聯的,但是前蘇聯它是高寒地帶,降雨比較少,我們定的排水標準非常低。這是一個并不是很科學的做法。
陳筱云說,深圳雖然幾乎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但上世紀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也是采用了前蘇聯的城市建設理念,排水管道的建設沒有充分考慮未來城市發展,因此,雖然在30多年的時間里,深圳市陸續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遇到特大暴雨,這些管道由于不能及時將雨水排出,經常導致城市多個地區被淹。
深圳市水務集團官網運營部副部長張德浩:大部分的排水管道是按照1年1遇來建設的。
一年一遇相的標準當于每小時降雨強度約為50毫米。這樣的城市排水能力,碰上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時,產生200多處城市內澇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陳筱云告訴記者,此次特大暴雨,也創下了深圳有記錄以來的最新記錄。深圳紅樹林區域每小時最大降雨量甚至高達114.8毫米,按這一數字計算,相當于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1小時降下了1140萬噸的雨水,也就是說憑空掉下了一座中型水庫。一座中型水庫的水量如果要靠這樣小口徑的下水道及時排出,顯然并不可能。因此,大量的雨水只能順著街道向低洼處流淌,街道因此也就變成了河道。
張德浩:我們市也在組織安排,相關的防洪排澇的提標、規劃層面的設計,將來會從建設提高到比較高的一個標準。
深圳目前已經意識到了排水管道的短板希望能夠有所改善。但既然一個城市包括下水道在內的排水系統是應對特大暴雨最為有效的手段,那么作為一個多雨城市,深圳為什么在30多年的建設中,對城市排水系統始終沒有采取更為前瞻的設計呢?
陳筱云:一個是有些認識是不斷變化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國家城市的建設太快了。而且大家又比較重視地面上的建筑,地下的建筑看不到,這個也肯定是一個原因了。排除雨水、排澇的設施就偏后滯后了。
和深圳的城市發展相比,深圳的下水道到底落后多少呢?記者查詢了深圳市30多年的城市規劃。結果表明,深圳市先后編制和修訂過9次城市總體層面的規劃和發展策略。其中最有影響力、對引導城市發展有顯著作用的有三次:即1986版總規、1996版總規和2006年開始編制、2010年由國務院批復的2010版總規。但梳理這些城市規劃后,記者發現規劃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大。比如,1986年深圳城市總體規劃中,對14年后即2000年的人口遠景展望是110萬人。10年后,1996年的新版深圳城市總體規劃,雖然把這一數字大幅提高,重新修訂為400萬人,但現實卻是,僅僅4年后,深圳人口就達到700萬人。這一數字是1986年規劃的6倍以上,也是1996年規劃的1.75倍。而4年前,深圳再次獲批2010版最新的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到202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1100萬以內,但這個規劃僅僅獲批4年后,深圳人口就已經超過1500萬。由于30多年來,深圳規劃部門無法正確預測深圳人口的發展速度,因此與人口數量、密度想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統也不能完全實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加之相關部門對地下排水系統的建設不夠重視,這也造成了深圳雖然建設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很多地區只能抵御1年一遇的暴雨。
深圳2010版城市總體規劃
張德浩:目前來說,特別在建成區要進行管道的更新改造還是十分困難。只能將來隨著舊城的改造、片區的改造逐步完善。
張德浩告訴我們,最近幾年,包括特大暴雨的極端天氣越來越多,深圳也開始通過各種泵站、水閘等工程措施,來加強城市排水能力。
深圳市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田亦毅:我們跟深圳的交警部門了解到,這場暴雨我們在交通上出現大概40多處的積水和內澇。去年相同的暴雨,我們的記錄有110多處。
田亦毅還告訴記者,在本次深圳出現的200多處內澇點中,40多處是道路積水,其余的內澇點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寶安的西部片區。
田亦毅:西邊的地方比較低洼,很多地方都接近海平面,所以城市的西邊內澇比其它地方要嚴重一些。從圖上我們也能看到這些何涌上這些綠色的標志都是防內澇的設施。比如泵站、水閘,這些都是我們這些年來做的一些排澇的工程。你們可以看幾乎每條河上都有。
既然在寶安的西部片區,深圳市建設了大量的抽水泵站、水閘,為何這里還會屢屢被淹呢?為此,記者也來到了寶安區西鄉三圍村進行調查。
深圳市民:淹這么高,差不多這么高、淹兩次。
記者:當時這個水來的快嗎。
深圳市民:快,很大、很快的。那水很大。
記者:像您這個店在那場暴雨里面大概要損失多少錢?
深圳市民:那就很難說。幾千元,隨便都有。
深圳市民:這里經常淹水的,一下大雨這里就淹水。
記者:當時那個水來的快嗎?
深圳市民:來的很快,一下子那外面的溝就滿起來了。這里面馬上就漲起來了。跑到我們店里面,這架子都這么高墊起來。我們冰箱都要放在架子上面。損失好大的。
記者:大概損失多少錢?
深圳市民:損失多少錢?差不多1萬元。那米都泡到了。
那么,三圍村逢雨必被淹的情況又持續多久了呢?
深圳市民:以前都不會的,十多年了。我們在這里住了十多年了。
這個回答讓記者有些驚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以前沒有澇災的三圍村,現在下雨就成大水坑的呢?
記者:以前也老是被淹嗎?
深圳市民:自從外面那條路建好了,這里面就經常滿水的。一下大雨這里就要漲水。
記者:外面那條路建好了,咱們這里就要漲水?
深圳市民:是啊,就是那個寶安大道啊。建那條寶安大道這里面就漲水。
據了解,近幾年,寶安開發建設快速發展,沿江高速、軌道交通、西氣東輸等項目建設施工密集,造成很多原有排水管網受到破壞。比如地鐵11號線施工就破壞了沿線社區排水管線,造成多個社區排水管網堵塞、河流淤塞。那么,既然大量的低洼屋村,因為環境的改變,變成易澇地區,深圳市為何沒有及時為這里修建完善的排水管網呢?
田亦毅:因為它本身是建成區,在建成區它的地表的條件、它地下的條件可能比較復雜,改造起來有一定的工程難度。
深圳城市內澇嚴重
在不斷的調查中,深圳遭受50年一遇的暴雨,為何出現200多處的內澇原因也越來越清晰。那就是,由于歷史原因,深圳對城市未來的發展缺乏預見性、對排水系統不夠重視,加之城市發展太快,新的道路、小區、商業設施不斷修建,不斷的改變著當地的環境,最終形成了老的易澇區不斷被治理,但新的易澇區也在不斷產生。
借鑒經驗 總結教訓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迫在眉睫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國內,目前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最多只能抵御1年1遇的暴雨,那么,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要怎么做,才能實現一個理想的,不被暴雨所困擾的城市呢?其實不僅是深圳,我國的大多數城市的基礎設施都面臨著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的問題。這也是導致逢雨必淹,內澇頻現的重要原因,那么我們究竟怎樣改善我們腳下的世界呢?我們所熟知的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地下究竟什么樣的情況呢?
說起城市暴雨,很多人都會想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日本東京龐大的下水道體系。如同殿堂一樣高大的下水道,一度也贏得了“城市良心”的稱謂。
深圳市民:據我所見,就是英國倫敦他們的下水道,就修的非常的完善。也比較的宏偉、高大,對整個城市的排水系統來說,一旦遇到暴雨的話能有效排水。
那么這些國家為何建設如此巨大的下水道呢?答案可能出乎人的預料,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英國倫敦的下水道,之所以把它建造的這么大,是因為1848年,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倫敦,由于下水道嚴重落后于城市發展,導致倫敦垃圾遍地,滿城都是糞便的氣味,糞便甚至把泰晤士河都變成了一條不斷發酵的褐色河流。污水還造成地下水的嚴重污染,霍亂疫情不斷發生,大批市民死亡,不少人爭先恐后的逃離倫敦。在此背景下,倫敦市開始修建長達1700公里的下水道,但到1865年工程完工,實際修建了2000公里,此后,倫敦為了滿足城市發展,還在不斷的修建更多的下水道。同樣,法國巴黎的下水道的修建也是為了解決滿城的臭味以及霍亂。經過100多年的建設,建成了長達2400公里的下水道。日本的東京,是為了解決大量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直排河道污染環境后,直接影響到市民的生存狀況,因此,陸續修建了15800公里的下水道,同時,考慮到排水,還在地下修建了4個巨型的地下蓄水池,來應對特大暴雨。在德國,由于長期注重城市規劃,因此,100多年的時間,建設了9500公里長的下水道;而擁有800多萬人口的美國紐約,當初也是因為污水嚴重污染環境,因此,在100多年的時間里建設了10000多公里長的下水道。和這些城市相比,深圳市并沒有經歷糞污熏臭整個城市的經歷,出于城市需求的考慮,雖然在30年里建成的市政排水管網達到13712公里,但是由于管道較細,面對特大暴雨,排水能力嚴重不足。那么,深圳是否適合修建像倫敦、柏林、巴黎一樣巨大的下水道呢?
美國紐約修建的巨大下水道
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調研員陳筱云:你要滿足后50年暴雨災害的話,你前面49年都是浪費投資,這肯定是不合理的一種方式。
巨型的下水道雖然能增強一個城市的排水能力,但陳筱云也告訴記者,打造這樣的下水道,所需的花費將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以深圳為例,如果在現有的城市建筑下打造巨型的下水道系統,即使按照1000公里計算,每公里造價2億元,這也需要投資2000億元,這比深圳2013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731億元還要高出270億元。采訪中,陳筱云也告訴記者,目前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城市排水理念的變化,國外一些城市也開始扭轉一味地修建巨型下水道的做法。
陳筱云:增大排水管、排水管道的尺寸也好、規模也好,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我覺得我們國家造成暴雨內澇,是很多因素所組成的。一個是極端天氣的變化,第二可能是排水標準偏低,第三是城市建設太快以后很多不配套。還有一個因素,城市調蓄雨水的能力不夠,原來北京很多湖泊、深圳很多稻田、魚塘,那么都填掉了,造成城市調蓄雨水的能力很低。再有城市管道的維護、保養不夠,城市的應急保障的能力也不是很強。方方面面的原因共同作用以后,才形成了城市暴雨內澇,如果采用就是一個加大排水的設計標準,增大排水的管道,可能還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陳筱云告訴記者,為了更科學合理地應對暴雨帶來的災害,深圳也在摸索嘗試,但目前最大的困難卻還是,城市發展的速度太快。
深圳市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田亦毅:它并不是以前就澇,它一定要等到周圍的環境改變了,形成了內澇條件以后。比如說某一個屋村、某一個老區,它以前是不澇的。去年在旁邊修了一個高速公路,改變了它的排水條件,它從去年開始才暴露出內澇。并不是說它一直澇,我們不去整治。比如深圳的寶安西部片區,在很多年前它是農村,根本就沒有內澇的問題。隨著這10多年的城市化以后,它的內澇有一段時間就比較凸顯。后來又隨著我們加強對內澇的治理,現在它的內澇的趨勢又在緩解。
對于深圳存在大量易澇點的問題,田亦毅也坦言,城市建設過程中,道路、小區、商業設施的建設都由不同部門來負責,目前還沒有針對城市排水的統一協調部門,因此修建一個小區,影響了周邊地區的排水,修建了一條道路,影響了一片村莊的排水的現象也是不斷出現。
田亦毅:考慮得不是很周全,工程項目的時間、周期很緊張,有一些可能處置的不到位。可能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吧,我們猜想可能是這樣。
【半小時觀察】
每一次暴雨對于城市來說都是一次考驗,有平時測驗,也有期末考試。深圳這次遭遇的50年一遇的暴雨不啻是一次大考。讓我們有些驚訝的是,這樣一座年輕的城市也未能擺脫“重地上,輕地下”的城市發展思路。這更讓我們反思,一座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是一種“看不見的政績”,也很少有人會在內澇以外的時候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在法國作家雨果的筆下,下水道被稱作是“城市的良心”。良心要靠時間去檢驗。而一個真正的宜居城市,不應該徒有光鮮的外表,還需要一個健康體魄,才不會在遭遇暴雨時屢屢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