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片段在微博和微信中引發熱議: 急診室內,因誤食了過量安定的老人已昏迷不醒,醫生給患者注射了幫助患者清醒過來的藥劑,老人有了短暫的清醒。正當醫生打算做進一步的處置,給患者抽血以檢查血液中的藥物含量時,患者家屬卻不配合起來,“已經清醒了,干嗎還作進一步的化驗啊,是不是就想多收點錢啊。”醫生耐心解釋,“患者的清醒只是暫時的,為確保患者安全,還需做血液中的毒物檢查。”可家屬們依然不依不饒,堅持醫生的行為只是為了牟利,拒絕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就在這時,患者再次昏迷,患者年僅3歲的小孫女哭著喊,誰來救救爺爺,家屬們才停止爭執,請求醫生施救。一陣忙亂過后,患者脫離了生命危險。可整個急診室內,所有人的心情卻輕松不起來,都不禁在思考一個問題:“這到底是怎么了?為什么我們之間,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 想想看,這個片段之所以能夠引發不少人的共鳴,是因為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了一種“信任困境”。 不是嗎?當路邊身有殘疾的乞討者帶著襁褓中的孩子顫巍巍地伸出雙手,人們在給予悲憫和幫助之余,腦海中卻不禁出現這樣的疑問:眼前這個人是真的殘疾嗎?他懷中的孩子是他親生的嗎?路邊推銷食品的小姑娘賣力地吆喝著,人們駐足挑選的同時,卻也不由地心里嘀咕一句,質量沒問題吧?就連在網上購物,首先看的不是商品的優劣,而是商家的信用指數,因為購物者的心實在“傷不起”。還有,當你走進一個溫馨的咖啡館,正準備享受難得的閑暇時光,服務生卻走上來說,“對不起,請您先付費后消費。”當你不解地質疑,服務生卻淡定回答,“先生,對不起,不是您消費后不付錢,但是肯定有人消費后不付錢,才有了這樣的店規。” 如此種種,令我們不禁要問:信任,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去哪兒了? 不能否認,轉型期社會所呈現的信任相對缺失的狀態,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行為。而這又從一個獨特視角折射出當前社會道德所存在的深層次困境,以及轉型時期社會管理、社會運行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
相關閱讀:
- [ 04-16]《舌尖2》導演:讓觀眾看到人文傳統和社會變遷
- [ 04-16]廣東揭陽打砸事件16人被起訴 村官與黑社會勾結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