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4月17日電(曹錚)大齡單身生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日益引發各界關注。近日,網上一種觀點“超過30歲單身人士壽命比已婚人士短數年”,讓單身男女的身心健康再度成為熱點話題。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蔡勁林17日就此觀點分析說,此說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根據多家媒體在網上公布的信息和數據綜合,在兩性比例失調的環境中,弱勢性別群體的壽命更短。研究發現,30歲以上的單身人士,無論男女,其生活都會變得極不健康,而單身者因病死亡的風險較已婚人士高出近5%-10%,與吸煙造成的死亡風險相當。 “我今年32歲,婚姻已經成為我每天一睜眼就感覺到的最大壓力。其實我并不介意自己單身,但是父母的催促、周圍人的議論,日復一日讓我變得十分焦慮,就更加不想面對這個問題,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調節心情,加之平時工作壓力也很大,就總感覺力不從心,身心疲憊。”在鄭州街頭走訪時,市民吳小臻對記者說道。 市民瑤瑤今年還不到30歲,媽媽就背著她幫她報名參加了什么收費昂貴的婚介所。瑤瑤稱,這一舉動讓她倍受打擊,開始懷疑自己的長相、能力等等方面是不是真的有問題。“還有,每次相親結束后,對方如果不聯系我,我都挺挫敗的,自尊、自信都被傷了,需要很多天調節。這種情緒積累下來,我覺得自己長期很病態。” 此外,網友還總結了容易產生大齡單身青年的行業及原因,空乘人員、演藝圈從業者、運動員等均“榜上有名”。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中,將人的社交需求放在第三層次。當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個體就會出現對愛、情感和歸屬的需求。人是活在社會中的,如果對社交產生需求匱乏,就會對自身產生迷惘、彷徨等情緒,甚至導致抑郁。 “婚姻所帶來的愉悅感是可以使人的身心狀態保持平衡的。而單身者對安全感的缺乏、脆弱和壓力無處消化等負面情緒,往往會導致身心失衡,產生種種亞健康乃至疾病,綜合平均情況來看,單身者確實比已婚者壽命短。”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蔡勁林分析道。 蔡勁林稱,婚姻的作用不僅是繁衍后代,更重要的是責任感的體現。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缺失的父愛、母愛、被崇拜感等,往往會在婚姻中得到補償。如在傳統觀念中,男性的社會責任感要高于女性,因而不能時常有脆弱、失控等表現。可是向妻子傾訴時,女性帶來的包容和理解會讓男性壓力減小。而婚姻中的女性,則在心理上感覺到更加安全。 蔡勁林還指出,當適婚年齡來臨,來自家庭和周圍的壓力就開始出現。單身者往往會產生焦慮情緒,隨著年齡增大,更加不想與人接觸,久而久之,會慣性獨處。此外,單身者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更多,語言、肢體交流逐漸喪失,距離社會化、大眾化的生活更遠。(完) |
相關閱讀:
- [ 02-13]法調查顯示有伴侶者比單身人士財務狀況更穩定
- [ 11-13]單身人士重視生活質量 忙或宅是單身主因
- [ 04-12]上海經適房又降“門檻” 單身人士最小25歲可買
- [ 03-31]北京戶籍單身人士禁購二套房 騙購房資格將禁購
- [ 01-23]《2012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發布
擇偶壓力圍困單身人士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