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中山大學1名碩士在寢室自縊身亡 “畢業季”大學生壓力如何紓解? 16日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內自縊身亡,死者在遺書中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高校自殺案近來頻頻見諸報端,站在金字塔尖的精英們為何如此輕率地說放棄?專家表示,學業、就業、情感等壓力壓垮了不少心里脆弱的大學生,直至走上極端,其背后更反映出責任教育缺失等中國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而這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多維努力,才能筑起堅實的生命防線。 中山大學一碩士生在寢室自縊身亡 17日上午,中山大學官方微博確認稱,16日晚,該校歷史學系一學生于校內身亡,學校相關老師第一時間前往現場,并通知了學生家長,目前警方已初步排除他殺。 有中山大學的學生表示,目前正是提交論文的階段,事件可能與畢業事宜相關。還有學生說,研究生一般各自都很忙,見面時間都很少,更別談互相交流了。記者也了解到,死者在遺書中自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學生輕率自殺來逃避“畢業季”壓力,這已經不是第一例。據公開報道,2003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劉某跳樓死亡,遺書稱碩士畢業論文的開題做得不理想,學習壓力太大;2006年10月,華中農業大學一研究生在學校公共浴室內割頸動脈自殺,原因系其導師在國外不能參加他的答辯等一些程序上的工作,被學校研究生處延遲畢業而想不開;2009年6月,北大新聞學院研究生賈昊跳樓殞命,工作機會頻繁被各種“關系”奇怪刷掉,賈昊對讀博和工作前途很失望。 本應頭頂光環的學子,卻在心靈的困厄下不幸隕落,不少網友對此唏噓感嘆。有網友憤慨道,富有人文傳統的文史之學都無力滋養生命,反而認同面子比活著更重要,悲與痛,問教育還是問社會?網友“蘇挽_swansuyw”則認為,研究生自縊與教育有關,與形勢、時代、人性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跟三樣東西有關,一是家境,二是性格,三是思考,三點交互作用往往可能導致極端。 “畢業季”就業壓力或加劇輕生現象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27萬,比“史上最難就業季”2013年再增28萬,而在當前就業市場供需失衡的形勢下,關于未來的焦慮無處不在,近年出現的對無背景、無關系人才的排擠現象更加劇了這一現實困境。 一名面臨畢業的廣州高校學生告訴記者,現在就業機會競爭十分激烈,自己渴望一畢業就有一份好工作,但往往不如意,心理落差很大,常常感到頹廢、暴躁或抑郁,“就業幾乎是我人生中迄今遇到的最大困難。” 廣州大學社會學教授謝建社認為,畢業前夕就業和前途的焦慮,往往讓一些心理素質差的大學生容易走向極端,特別是就業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意識到,畢業就意味著失業,恐慌、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更有甚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當心靈被壓得扭曲變形時,容易走上偏邪的心理歷程。 在分析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特點時,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自殺事件大部分發生在2月-4月和9月-10月這兩個換季時期,案件主要集中在重點本科院校,學業困擾、父母離異、精神抑郁等都是引發大學生自殺的關鍵因素,“80后”、“90后”中,獨生子女比例大,往往有自我控制能力弱、懼怕否定、內向、人際關系薄弱等特點,這些都容易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 學生自殺問題的心理“病根”可能從童年時就已種下。中央教科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我國教育長時期把所有的孩子都引導到考試分數的導向上,對于如何認識生命、認識自然、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整個家族的發展,在很多孩子心目中是空白的,一旦遇到學業、就業上的困難,就沒有其他的心理支撐點了,容易走上極端。 多措并舉鑄就生命“防線” 儲朝暉表示,在任何階段,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不同的壓力,缺乏責任的人會輕易放任自我,而培養責任意識要從小時侯的家庭教育做起,通過告訴孩子有關家庭成員、家族經歷和故事,來讓讓孩子了解家族發展的情況和所遇到的挫折,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不只是一個人的,而是為大家的生命而存在的,真正從心靈教育層面,從小就對孩子加強價值觀、人生觀、責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從學校方面來看,原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錦華提出,雖然目前不少大學校園開了心理教育的課程,但還是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學科教育上,不少心理咨詢點也是形同虛設,很難對真正的心理弱勢群體產生作用。 “每個人的發展軌跡都是不同的,而學校更多是知識的灌輸和普遍引導,缺乏對個體開展細致入微的關心,以及對每個人成長軌跡的把控,更多的是關注事后現象,而不是事前發現問題,”曾錦華說,應該給每一個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并在“畢業季”等重要節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并積極推動校企合作平臺,定期聘請企業管理者或技術人員來校進行講座,在將學生輸送到企業進行鍛煉的同時,讓學生更加明確就業方向,減少學生“畢業季”的迷茫。 謝建社建議,實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開放交流的情感釋放平臺,或許會讓學生心理疏導更顯主動和有效,此外,營造樂觀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則更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正能量的引導作用。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馮璐廖婷婷 |
相關閱讀:
- [ 04-11]奉化塌樓街道干部自縊追蹤:包內留有遺書
- [ 04-07]六旬老人陽臺自縊身亡 屋內留下遺書存折
- [ 04-03]福州:六旬老人養老院內自縊身亡 留下兩頁遺書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