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記者張淑玲 2010年8月8日凌晨,位于舟曲縣城東北部的三眼峪暴發泥石流,當時剛建完的4道大壩被沖毀,不僅沒能發揮作用,反而帶來更大災難。 近日,京華時報記者赴舟曲泥石流發生地,探求三眼峪4道大壩如何成為豆腐渣工程的內幕。附近村民稱,災難發生前,已發現工程質量問題,但找到縣環保局和縣政府反映沒有用。如今雖然環保局工作人員稱事情已經過去了,不便和領導聯系,但是這個豆腐渣大壩依然讓當地村民如鯁在喉。 □現場探訪 大壩內部填沙礫殘體徒手可抽石 4月9日,記者來到了舟曲縣城三眼峪溝內新建的追思園,遠遠便可看到矗立在廣場上的紀念碑,紀念碑后圍著一面稍呈弧形的追思墻,墻上刻著1700多名在泥石流中遇難和失蹤的當地百姓的名字。 三眼峪呈“Y”字形,兩條支溝交匯后,自北向南,自上而下,匯入呈東西狀橫貫舟曲縣城的白龍江。在三眼峪溝兩側,左側依次分布著三眼峪村、北關村、南街村,右側則為月圓村、北街村和東街村。4月10日,來自三眼峪村的馮山松、月圓村的薛山嶺和北街村的蔣阿姨等幾位村民,帶著記者自三眼峪底部一路向上進山。 進入三眼峪約數百米處,記者便看到一道鋼筋混凝土大壩,壩體紅字顯示該大壩為“三眼峪主一號壩”。沿山溝繼續往上爬約500米,便可見三眼峪二號壩,再上行約500米,在“Y”字交匯處,可看到大一號壩、小一號壩分別建在三眼峪左右兩條支溝上。4道大壩均為鋼筋混凝土建筑,壩基寬約20米,壩頂寬約10米,壩體上打著30個過水孔,底部留著過水涵道。 “這是泥石流后新修的大壩,”馮山松撫摸著大壩說,“大壩若建成這樣,泥石流絕對沖不動,那1700多人就不會死!” 在三眼峪一號壩北側約30米處是突發泥石流前所建的1號壩殘體。記者現場看到,該壩西側僅靠山體,壩體殘留僅約3米,壩底寬約2米,頂部寬約80厘米,大壩外側砌著石塊,用水泥勾縫,內部卻堆著石塊、沙礫,稍微用些力便可徒手抽出石塊,泥土碎石也隨之塌下。“4道大壩都是這樣做的,外面是砌著石塊,用水泥勾縫,中間則裝著挖掘機挖的碎石。”馮山松說。 |
相關閱讀:
- [ 04-04]莆田:露臺種出16斤大蘿卜 “吃”豆腐渣水果長大
- [ 03-21]評論:元洲為什么裝出豆腐渣工程
- [ 03-01]韓國坍塌體育館或系“豆腐渣” 建筑質量糟糕
- [ 02-28]從前豆腐渣現在一朵花:劉詩詩唐嫣舊照驚人(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