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1日,韓國對“歲月”號客輪的救援工作進入第六天。過去幾天,整個事態的發展就像一部災難電影,但人們看不到一點戲劇性轉折的出現。20日,隨著救援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遇難者遺體被打撈出來,卻沒有找到一名生還者。失蹤者家屬“從絕望到憤怒”,整個韓國社會似乎都被一個個不斷更新的遇難者數字逼到崩潰。韓國警方數次阻止在首爾和救援港口的抗議活動,媒體不斷反思韓國是不是個“三流國家”,悲劇會不會重演。德國《明鏡》周刊20日寫道,韓國20多年來的最大海難正在演變成政治難關。 一小時內運回13具遇難者遺體 《環球時報》記者20日一早就趕到距離事發海域約25公里的珍島郡彭木港。雖然是個大晴天,但凜冽的海風還是給人帶來寒意。港口邊的停車場上,穿著亮黃色警服的警察排出一條L型的“通道”。通道兩側聚集著目光茫然的家屬和“全副武裝”的記者。“轟隆隆”的馬達聲中,又一艘海警船靠了岸,安靜的環境隨之被打破,有家屬不滿記者的拍攝大聲咒罵起來,罵聲很快越來越弱,變成痛苦的哀嚎,最后只有哭聲。一小時內,4艘海警船帶回13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每一具遺體都用白色尸袋包著。經過檢查后,遺體被抬走,一路上維護秩序的警察在流淚,一旁的家屬更是情緒失控。還有家屬由于極度悲傷暈倒,被救護人員抬走。 據悉,20日當天聯合救援組總共出動艦艇204艘,飛機34架,潛水員563名在現場進行搜救。救援小組當初認為失蹤者主要聚集在餐廳、休息室等處,但進行集中搜索之后并沒有發現生還者。截至當地時間晚10時《環球時報》記者發稿時,共確認58人死亡,244人失蹤。 許多等候在彭木港的失蹤者家屬不滿救援進度,要求前往首爾,一些民眾還占據了前往珍島大橋的道路并和警察發生了對峙。在首爾,為表達對政府搜救工作的不滿,由70多人組成的失蹤者家屬代表團20日上午試圖進入總統府抗議,但遭到100余名警力阻止。國務總理鄭烘原20日在全羅南道珍島郡政府辦公樓主持召開“有關部門長官會議”,會議決定將京畿道安山市和全羅南道珍島郡定為“重大災難區”,并已獲得總統批準。 在彭木港,《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參加潛水搜救的民間專業人士十分踴躍,僅18日下午就有近百人。但也有一些借機想發不義之財的人,自稱是民間潛水企業的人接近焦急等待的家屬,私下表示“如果拿出1億韓元(約合60萬元人民幣),我們就可以把孩子從船內救出來”。 “歲月”號悲劇發生后,韓國各界名流自發地向遇難者遺屬和救援工作捐款。據報道,演員宋承憲捐款1億韓元。還有演員捐款時表示,想親自參與救助工作,并期盼奇跡出現。但救援工作沒有出現什么奇跡,相反,一再傳出令人悲痛的消息。據韓國海軍20日消息,16日參與救援工作的“大祚榮”號驅逐艦一名年僅21歲的士兵因腦部受重傷,19日晚不治身亡。 “落后國家型”慘劇會否重演 救援還在繼續,但處于反思中的韓國社會擔心的是今后還會不會發生類似悲劇。日本“Livedoor”新聞網20日稱,一些韓國媒體悲憤地表示:“一心想成為發達國家的韓國只不過是個三流國家。”韓國《東亞日報》19日發表社論稱,要不惜曝光社會安全管理上的所有漏洞,更要調查從政府高層人士到臨時乘務員,徹底查明到底是哪里出了錯,否則類似“落后國家型”的慘劇還會發生。韓國“今日亞細亞”網20日發表社論稱,客輪竟然連“黑匣子”都沒有安裝,而政府的救援機制也有很大問題,指揮中心從海洋水產部轉到安全行政部和國務總理,導致救援工作不順利,如此看來,“天上、地下和海上”注定還會再次發生類似事件。 韓國《朝鮮日報》19日發表兩篇社論稱,安全行政部對策本部和海警、海軍、海洋水產部各自為戰,似乎只有總統一個人在孤軍奮斗,找不到負責的總指揮,事故現場也找不到替總統分身、迅速做出決定的人。社論稱,“歲月”號事件中表現出來的大韓民國政府和公務員已被國民打上不信任的烙印。社論還稱,“歲月”號事件后,虛假短信和惡意帖子滿天飛,再次呈現韓國社會令人羞愧的自畫像。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認為,當災難發生時,絕望的親屬責怪政府是可以理解的。從家屬的角度來說,政府應承擔罪責。該報20日以“死亡面前的韓國”為題評論說,沉船災難讓樸槿惠處于“脆弱的時刻”。文章說,一個政府的命運有時由政治事件來決定,災難事件也給韓國反對派一個批評樸槿惠的理由。 |
相關閱讀:
- [ 04-21]韓國沉船搜救重心轉為打撈遺體 客輪求救細節公布
- [ 04-21]韓國沉船事故確認64人遇難 調查與搜索持續開展
- [ 04-21]韓國沉船已確認58人遇難 多具尸體被打撈
- [ 04-20]韓國沉船被曝貨物數量裝載量和實際情況差數百噸
- [ 04-20]韓國沉船事故后船長偽裝乘客率先逃出 視頻曝光
- [ 04-21]韓國沉船事故家屬:遺體送達哭喊“怎么辦”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