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反腐新動向:不忌慣例 退休官員屢被查
2014-04-26 06:47: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錦 |
分享到:
|
舊案屢被翻出 退休不再是貪官“護身符” 近日,廣東省紀委發布消息,稱“茂名市原政協主席馮立梅涉嫌嚴重違紀問題,正接受組織調查”。 引人關注的是,現年63歲的馮立梅已從政協主席職位上退休兩年。有媒體對此指出,這標志著沉寂兩年的“茂名官場腐敗窩案”重新掀起。據報道,當年茂名窩案中有160余官員因各種原因未予追究。 一直以來,官場盛行“退休即平安著陸”的慣例,一些心存僥幸的貪官認為,退休后便不在組織的監督和管理范圍之內,即便是以前所犯的“錯誤”,也因過了“追訴時效”不會被重新提起。 但此次馮立梅被抓,擊碎了許多人的幻想。有評論指出,中央巡視組“重翻舊賬”顯示了中央反腐到底的決心,干部可以退休,但是反腐沒有“退休”的時候。 “其實,對于退休干部和二線干部的追查現象一直存在,反腐工作不能有死角,腐敗分子也不能有‘安全島’。”任建明說,只是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共鐵腕反腐的持續推進,這一特征更為鮮明。 退休不能成為貪官的“護身符”,這在省部級官員中顯得尤為明顯:被調查前,64歲的郭永祥早已卸下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擔任省文聯主席這一“虛銜”;63歲的陳柏槐卸任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已近一年;59歲的倪發科也已卸任安徽省副省長半年,等等。 事實上,一些官員尤其是重量級官員退休后依然發揮著“余熱”,利用退休前掌握的各種資源插手地方人事任免及經濟建設,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自己或親屬好友謀取私利,各種“影子腐敗”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任建明稱,如今舊案重查的同時,也應反思此前可能存在的“從寬處理”現象,“以前我們有過從寬的政策,但是如果‘從寬’,那么就要做到政策透明公開,不能是一筆糊涂賬。” 在任建明看來,隨著反腐力度的加大和查案面的擴大,會導致案中案增多,“落馬官員提供的新的反腐線索在增多,官員之間的互相檢舉,牽出舊案應該也會增多。 ” 國企、事業單位反腐加力 紀檢系統自我開刀 同樣在本月,除了申維辰和毛小兵,還有一名省部級官員被查的消息成為輿論焦點。17日,官方發布了華潤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的消息。 宋林的落馬,讓輿論再度關注一年來力度持續加大的國企反腐。據媒體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十余位國企高管因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或“被立案偵查”,涉及能源、通信、建筑、出版等多個領域。 從去年石油系統多名高管落馬開始,到如今涉腐國企高管的連續被查,有媒體甚至用“國企特別是央企為反腐主戰場”來描述如今反腐“戰場”的擴圍。 其實,談及反腐的“擴圍”,今年以來,除了國企特別是央企反腐力度的加強,高校、醫院等事業單位反腐力度也值得關注。 據中新網記者不完全統計,根據公開信息,今年以來,已有十余名高校官員因涉嫌違紀違法被查,這之中既有職業技術類院校的領導干部,也不乏國家重點高校的高層,譬如四川大學副校長安小予。 “過去,反腐的主戰場主要是黨政機關,但近幾年,一些國企、教科文衛領域的事業單位相繼曝出腐敗案件,還有一些軍方腐敗案件,其影響都引起社會輿論的震動,這也引起了中國反腐策略的調整。”任建明說。 任建明分析,如今,中共反腐全面出擊,其實反映了反腐政策的調整,“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強調派駐機構與巡視‘全覆蓋’,監督力量的全覆蓋和高強度,這客觀上使得腐敗案件在多個領域被曝光。” 相對于查腐領域的“擴圍”,更值得注意的是,紀檢系統頻向自己開刀。除申維辰、金道銘等在紀檢系統供職多年的“老虎”之外,福建省煙草公司原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孫佳和等一批“蒼蠅”也在今年的反腐風暴中落馬。 正人先正己。中共十八大以來,在強調反腐“觸角”全覆蓋的同時,紀檢系統強自身、樹威信的系列舉動亦成為當前中國反腐格局的突出特點。有分析指出,只有先查“內鬼”,才能再整綱紀。“紀委的人”被查,表明中央的反腐意志。(完) |
相關閱讀:
- [ 04-24]如何終結“身份證上的腐敗”
- [ 04-22]“官員落馬百姓放鞭”當警惕
- [ 04-22]反腐中的“破窗”與“寒蟬”效應
- [ 04-22]反腐中的“破窗效應”與“寒蟬效應”
- [ 04-22]茂名反腐:整肅窩案絕沒有中間路線
- [ 04-18]“專職反腐”能否盤活紀委書記作用
- [ 04-18]把反腐“零容忍”變成社會直觀印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