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嚴峻 東西“雙城記”引發危機
2014-04-28 08:08? 劉暢?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藍曉梅 黃曉夏 |
分享到:
|
有分析曾把語言稱為是導致烏東部地區分裂的原因,但記者在烏看到,語言文化的多元未給東西烏克蘭帶來太多困擾。在以“民族民主”為標簽的西部和基輔地區,烏克蘭語有相對優勢,但大學里的俄語學生從未遭到強迫或歧視。在烏克蘭的中國留學生肖萬寧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本該用烏克蘭語參加一門哲學課程的面試,但教授考慮到他是俄語專業,允許他俄語、烏克蘭語混用答問。在頓涅茨克等俄語區,當地記者奧列格說,學校提供兩種語言授課,可以自由選擇。“真不明白臨時政府為什么傻到嘗試禁止俄語,把不是問題的語言制造成了問題。”現在頓涅茨克的親俄民眾激動地告訴記者,他們感到說俄語不安全,“現基輔政府和獨立廣場上的人都是法西斯”。 如果問是什么因素促成烏部分民眾渴望加入俄羅斯,許多當地人都稱最主要是因為過去23年的經濟失敗。上世紀90年代,烏克蘭遭遇了獨聯體國家中歷時最長、最惡劣的經濟滑坡,1996年新貨幣格里夫納發行前,烏克蘭每年GDP跌幅都在10%以上,1994年達到23%。現在烏克蘭境內有大片廢棄的工廠、荒蕪的農田和23年沒有改變面貌的蘇式城鎮。奧列格的父親曾是一名蘇聯工程師,“一個人的收入足以養活全家,還有一半結余”。在蘇聯解體后,奧列格的父母要偷偷到工廠拿舊鋼鐵出來換錢,“那時每個人都那樣生活”。 2008年經濟危機再次造成烏克蘭人的財富縮水。以頓涅茨克這樣的大城市為例,“現在如果你能找到工作,平均月薪在2500-3000格里夫納”。受局勢影響,格里夫納與美元的兌換率從年初的8:1跌至4月中旬的12:1,而烏在售商品包括食品、服裝在內多為進口,“匯率下跌直接導致購買力下降”。 蘇聯末期,經濟衰退曾讓東烏克蘭的工人開始罷工,1991年烏獨立公投在全境拿到9成贊成票,但今天許多烏克蘭人陷入了對國家發展的幻滅感中。在頓涅茨克宏大的圣邁克爾教堂前,28歲的姑娘尤利婭告訴記者,當年她媽媽投票支持獨立,現在又支持“入俄”,“她說因為俄羅斯的工資更高”。 大國棋盤上的烏克蘭 烏克蘭人的幻滅感還表現在對歷屆政府的失望中,無論東部還是西部都是如此。頓涅茨克記者奧列格說,“烏克蘭的資源足供4600萬人口,我們只缺一個好政府”。基輔大學生卡佳說,“庫奇馬、季莫申科、亞努科維奇……全都在變賣國家資產、中飽私囊”。利沃夫的一名韃靼族民眾對記者說,“總統競選者、前拳擊手克利奇科是德國特工,亞努科維奇是俄國的傀儡,亞采紐克背后是美國人”。哈爾科夫一市民告訴記者,他根本不相信5月大選,“不管他們給出什么選項,我都不會投票”。 寡頭政治給了外部勢力諸多操縱烏克蘭的選項。基輔學者彼利尼茨基認為,獨立之初烏克蘭曾嘗試搞“均衡”外交,一方面與俄羅斯保持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借“西進”強化與歐美的聯系,部分抵消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控制。但結果是,烏克蘭自己卻成了西方與俄羅斯角力的籌碼。 從過去的經驗看,烏克蘭民主進程受挫的時候,歐美對停止援助毫不猶豫;烏國家政策與俄羅斯發生利益對撞的時候,后者立馬把天然氣提價,胡蘿卜大棒輪番上。歐美俄對烏克蘭有各自的戰略考量,各方最不吝犧牲的就是烏克蘭人的利益。 有學者把這場博弈視為冷戰結束后大國間最兇險的一次對抗,烏克蘭只是地緣棋盤上的棋子。四方協議成一紙空文,美國派來副總統拜登,之后基輔臨時政府重啟“反恐行動”,俄羅斯跟著重兵壓境。比起東西勢力對烏克蘭的撕扯,烏國內分化實在算不得什么。 |
相關閱讀:
- [ 04-28]奧巴馬高調懲罰普京挑釁 烏克蘭周圍充斥大戰傳言
- [ 04-28]烏克蘭安全局數名工作人員在頓涅茨克遭扣押
- [ 04-27]烏克蘭:俄軍已開進到烏邊防兵目視距離內
- [ 04-27]國際刑事法院將調查亞努科維奇下臺前烏克蘭局勢
- [ 04-27]烏克蘭反政府武裝提交換“北約間諜”
- [ 04-27]俄國防部否認本國飛機侵犯烏克蘭領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