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發朋友圈表達心情不佳,卻被老板看到后以為是因工作原因抱怨,老板跟帖稱“如果一份工作讓人如此悲傷,不做也罷!”兩天后李女士離職。在仲裁機關要求李女士的原單位對其進行各類福利及違法解除勞動關系的賠償后,該單位不服仲裁,將李女士告上了法庭。昨日上午,該案在海淀法院開庭。 事件 朋友圈吐槽丟了工作 被告李女士稱,2013年6月,因家庭瑣事困擾,李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段表達當時心情不佳的文字。她寫道:“躺在床上,捫心自問,自認堅強,不知還能堅持多久,也許快了,淚流滿面。無愧良心和天地,此時窗外雷聲不斷,老天為我在流淚。人在做,天在看!”被同是自己“好友”的公司唐老板看到后評論道,“如果一份工作讓人如此悲傷,不做也罷!”“你把我置于何地?周扒皮,筷(劊)子手?!這是公眾平臺,請所有員工自律!”之后,李女士忙在微信里向其解釋說:“唐總,我一直都非常尊重您,我說的和您說的不是一回事。”但是兩天后,李女士離職。 李女士稱,2009年6月8日入職北京某女子美容有限公司。第一份勞動合同期滿后,該美容公司沒有與她再續簽勞動合同。李女士在職期間一直擔任庫管,月工資標準是3500元,每周六都會加班,且未休年假。李女士稱,2013年6月1日到2013年6月6日期間自己也在上班,但公司未支付工資。 隨后,李女士提出仲裁申請,要求確認2009年6月8日至去年6月6日雙方存在勞動關系,索要2012年7月9日至2013年6月6日未續簽合同兩倍工資差額、支付拖欠的工資及經濟補償金、加班工資、在職期間的未休年假工資及違法解除勞動關系賠償金。 仲裁委裁決確認雙方存在勞動關系,裁決公司支付其中6天的工資、在職期間的未休年假工資以及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 雙方爭議 老板稱不是辭退是辭職 該美容公司不服仲裁裁決,將李女士告上了法庭,表示事實與李女士的說法有很多分歧。該公司稱,李女士的入職時間是2009年6月8日,正常工作至2013年6月5日,也簽署了勞動合同。至于工資問題,公司也已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到了2013年6月5日。此外,公司從未安排員工加班。2010年6月8日安排休年假,李女士按每年5天的標準享受休假,所以公司不同意支付未休年假的工資。 而離職原因,公司稱并不是辭退了她,而是李女士誤解了唐老板對她朋友圈的評論內容,于2013年6月5日自動辭職。“李女士是自己辭職的,我們也付給她工資及補償了。她是老員工,公司基于人性關懷,已支付了3000元現金。”該公司代理人還強調稱,微信是公眾社交平臺,具有開放性,唐老板的評論只是個人警示性評論,并沒表示要辭退李女士。 李女士辯稱,勞動關系解除時間是2013年6月6日,也并不是自己主動辭職。“唐女士發布‘不做也罷’,已明確表示是要辭退李女士了。”而至于那3000元“人文關懷”,李女士更不認可,其代理人稱:“公司法人通過微信和短信辭退后,李女士才被迫在支出憑單上簽字,否則得不到任何補償。事實上是公司違法解除在先,并非李女士主動提出離職。” 由于雙方需要回去考慮調解意見,該案沒有當庭宣判。 |
相關閱讀:
- [ 04-24]微信朋友圈成古玩新陣地 掃描二維碼加群就能參拍
- [ 04-23]小游戲風靡微信朋友圈 網友滿屏刷8測肺活量
- [ 04-13]微信朋友圈能“算命” 當心個人信息被盜
- [ 04-11]只能曬美食打發時光?圍觀朋友圈“勵志”新價值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