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商務委、市政市容委、城管局、食藥監局、工商局等九部門制定的《北京市消夏露天餐飲經營管理暫行辦法》1日起正式實施,對露天燒烤這一頑疾采取“露頭就打”的嚴厲整治。 事實上,北京早在2000年就曾提出治理露天燒烤,14年來卻“久治不絕”。此次“九龍治水”能否真正取得實效? 現場探訪:多數整改,個別“耍滑” 1日晚,雷雨剛過,大風四起。在大興區新居里小區附近,道路兩側的餐廳門外依舊坐著不少吃燒烤的客人。不過,往日被濃煙籠罩的街道清爽了許多。記者注意到,三家露天燒烤餐廳都已將燒烤搬進室內。 餐廳老板任天宇告訴記者,3月就接到城管通知,若不進行整改,“罰兩萬并取締。”為此,他投入5000多元打造室內燒烤隔斷間,并添置了風機和油煙凈化設備。 “6000轉的風機每小時就要6度電,一個月多花1000多元電錢。”任天宇說,盡管成本增加不少,但應該這樣做,“不僅對環境好,也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好。” 在交道口南大街,前陣子時常出來臨時擺攤的燒烤也沒有出現。記者隨后來到位于安定門內大街的一家賣麻辣燙小店,這里一直兼營燒烤、涼菜,但今天也沒有售賣。不遠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城管的巡邏車頂燈正在閃爍。 記者在探訪中發現,仍有少數經營者心存僥幸,試圖蒙混過關。有的餐廳將露天擺放的烤爐改安在餐廳外墻上。雖然設有風機,但由于整個燒烤間沒有全封閉,旁人依然能聞到刺鼻的油煙味。 更令人驚詫的是,通州區的一家燒烤餐廳為躲避城管監察,竟找來一輛公交車充當“擋箭牌”。記者在現場看到,車頭附近,一個高約3米的綠色排氣管正呼呼地排出廢氣,煙霧繚繞,刺鼻難忍。記者發稿前聯系通州區城管局,得知公交車已被清理。 新規疏堵結合,罰字當頭 根據暫行辦法,北京市商務委等九個部門各司其職,聯合對消夏露天餐飲場所的經營活動加強管理。為避免“九龍治水”的弊端,暫行辦法明確,各轄區都成立由九部門組成的聯合管理機構,由主管相關工作的副區長(副主任)牽頭負責,建立和完善工作例會、情況通報、督察督辦、聯合執法等工作機制。 據北京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辦法采取了疏堵結合,規范治理的原則。 關于“疏”,暫行辦法要求,消夏露天餐飲的經營場地、網點數量、經營期限、營業時間等內容,須于每年5月10日之前向社會公布,對違規的消夏露天餐飲場所也制定了退出機制。這一政策從過去對露天燒烤一味地“取締”“禁止”,調整為滿足環保等條件的室內燒烤、露天食用。既滿足了燒烤愛好者的呼聲和實際需求,又實現了“減污治霾”的目標。 關于“堵”,則以“罰”字當頭。暫行辦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16部法律法規,設計了18條罰則,對露天燒烤經營實現了全覆蓋。 露天燒烤屢禁不絕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利潤豐厚。以前即便被罰,經營者也不會“傷筋動骨”。而這一次,處罰力度之大出乎意料:如果經營者出現擅自組織宣傳行為,最高可罰50萬元。處罰范圍之廣更令所有違法者頭疼不已:露天燒烤禁區燒烤可罰2萬元、違規排放油煙擾民的可罰5萬元、未收集餐廚垃圾可罰5萬元……就連“毛豆”等涼菜未按要求制作保存,也可被處以最低2000元的處罰。 關鍵在于民眾的理解支持 雖然新政出臺引起叫好聲一片,但其長期效果如何,專家認為仍有待觀察。 早在2000年10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禁止露天燒烤食品的規定》,就明確禁止在本市部分公共場所露天燒烤食品。2012年,北京經歷嚴重霧霾后,燒烤被作為“典型的空氣污染源之一”,再次納入被“嚴打”的范圍。然而,依然有大量燒烤炭爐密布在各條街道、胡同。 對此,北京市法學會吳鋒等專家表示,禁止露天燒烤,關鍵在于民眾的理解與支持。對很多人來說,找個路邊小攤喝扎啤、吃燒烤,是一種自由放松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使市民深刻了解到燒烤之害,則很容易使禁燒烤執法陷入“貓鼠游戲”窘境。 其次,確保整治露天燒烤不走過場。相關部門要定期聯合巡查,查到問題絕不手軟,保持對違法行為的長期高壓態勢,讓違法者成為“過街老鼠”。 此外,也要提高燒烤行業準入門檻和環保標準,確保露天燒烤轉室內之后不再發生二次污染。“燒烤作業的程序轉入室內進行,在油煙排出管道末端應增加煙氣凈化裝置,同時必須對煙氣凈化裝置應采取定期檢查和維護,否則減少污染只能是一句空話。”(記者毛偉豪、關桂峰) |
相關閱讀:
- [ 04-28]北京將公布消夏餐飲場地 禁露天燒烤制售涼菜
- [ 04-25]鄭州污防治條例“一審” 露天燒烤最高罰2萬
- [ 02-23]周一北京空氣將持續重度污染 全市禁止露天燒烤
- [ 02-13]“露天燒烤油煙彌漫”追蹤:曝光兩個月情況如故
- [ 01-21]北京城管局副局長:1.7萬探頭監控露天燒烤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