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失聯客機搜索無所獲 分析稱衛星革命勢在必行
2014-05-08 10:15:06??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這個問題不是始于飛機,而是始于跟蹤飛機的衛星。例如“哨兵-1A”(Sentinel-1A)號衛星,重約2.5噸,造價4億美元(約合25億元人民幣),需借助上世紀60年代蘇聯設計的火箭發射升空。其數據存儲容量相當于七部iPhone手機的存儲量。 這個來自臺式電腦時代的老古董是在何時被送入軌道的呢?今年4月3日。體積巨大、價格昂貴、用火箭發射、幾乎沒什么計算能力的衛星,如果用于廣播系統也許還說得通,因為在那種系統里,一顆衛星要向大量物體(比如電視機)發送同一個信號,可是它們整體上太過昂貴,也沒有接入互聯網的能力。 在互聯網世界,有大量物體(比如飛機)會向一顆衛星發送大量信號。這就是為何大部分衛星能夠反射電視信號、拍攝地球照片,或能發送信號驅動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原因。這也是飛機不能像拉出霧化尾跡那樣源源不斷地傳送大量飛行數據和定位數據的原因,手機和無線傳輸信號不能從三萬英尺(約合9000米)的高空抵達地面,所以飛機必須有能力向衛星發送訊息——而那些衛星在無法經濟地處理網絡數據的同時,還是被設計來和旋轉的碟形天線交換信息的,而此類天線是無法加裝在飛機上的。 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相當簡單:我們需要新的衛星技術。這種技術正在涌現。富有的私人投資者和才華橫溢的青年工程師正在用他們的發明把衛星拖入21世紀。這些發明包括重量輕至三磅的“納米衛星”組成的“集群”;用名為“超材料”的先進物質制造的扁平細薄的天線;還有用軟件引導無線電信號的“波束合成”技術。 今年1月9日,一家名為行星實驗室(Planet Labs)的舊金山初創企業把由28顆微型衛星組成的衛星群發送到了太空中。此類技術的首次應用是給地球拍照,不過,它也能用于接收加裝在飛機上的新型“超材料”扁平天線發送的數據流。目前已有數十種新型衛星技術面世,有無數途徑能融合它們。 衛星革命不僅限于飛機領域。風險投資人戴維·考恩是Skybox Imaging公司董事會的成員,這家公司在制作220磅的“微衛星”。他稱衛星革命的未來是一種“行星意識”。把衛星傳感器網絡提供的數據和從手機、汽車和飛機等物體獲得的信息結合起來,將給我們提供全面不間斷的、不斷更新的世界圖景。每個人都能看到世間萬象,從莊稼的種植到交通堵塞,再到軍隊的入侵行動和冰蓋的融化,無所不包。無影無蹤的飛機將成為過去。 |
相關閱讀:
- [ 05-07]美國4天內2架客機飛行中出故障 均安全降落
- [ 05-06]烏克蘭頓涅茨克國際機場暫時關閉
- [ 05-06]MH370殘骸尚未找到 媒體盤點馬來西亞N個否認
- [ 05-06]李克強與埃塞總理、非盟主席參觀中國鐵路航空展
- [ 05-05]中澳馬就MH370舉行發布會 稱新階段搜尋范圍更廣
- [ 05-04]守望生命——中國政府積極應對馬航客機事件
- [ 05-04]海軍竺可楨號赴南印度洋執行馬航客機水下搜索任務
- [ 05-04]國際社會積極評價多國合作搜尋馬航客機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