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5月8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8日報道,澳大利亞北部有袋類動物如袋貍、袋鼬鼠和樹負鼠等的數量近年來急劇下降,7日公布的一項分析顯示,此一現象可能是野貓大量捕食造成的。 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的野生動物保育教授約翰遜披露,澳洲的小型哺乳類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澳洲北部的情況尤其嚴重。 他說:“很明顯的,好多類哺乳類動物的數量正在銳減。根據我們的推算,這問題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目前有許多地區理應是小型哺乳動物的理想棲息地,但我們卻只看到少數這類動物,甚至是完全沒有這類動物的存在。” 約翰遜指出,澳洲科學家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土生哺乳類動物的數量急劇下降,當時此一現象最明顯的地區之一是北領地的卡卡杜國家公園。近數十年來,卡卡杜國家公園已看不到約20個品種的小型土生哺乳類動物,這就包括了袋貍(bandicoot)、袋鼬鼠(quolls)、樹負鼠(tree possums)及帚尾袋鼩鼠(phascogale)。 約翰遜透露,野生動物專家在堪培拉召開會議,根據現有哺乳動物種群的數據與過去哺乳動物種群急劇下降時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一些共同點。 他說:“首先,滅絕的物種主要是那些生活在開放及干燥棲息地的小型地棲動物,這讓人懷疑這些動物滅絕可能是因為出現了捕食者,即野貓。先前就曾發生捕食者導致小型動物滅絕的情況,像是澳洲南部的狐貍就造成一些物種滅絕。我們現在關注的是,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否是歷史重演,還是一個新現象?” 約翰遜指出,數量急劇下降的物種都是野貓喜歡捕食的小型動物,“野貓不愛捕食的物種,數量并沒有下降”。 據悉,野貓并不是澳洲的土生動物,據信是歐洲人在1700年代移居澳洲時帶來的。約翰遜說,野貓在澳洲存在了數百年,可是有袋類動物數量下降是近幾年才發生的事情,因此專家有必要探討為何野貓會變成如此具破壞性的捕食者。 |
相關閱讀:
- [ 05-05]研究稱夜鶯聲音最美妙 或幫助研究人類大腦發展
- [ 04-28]英國食品商推史上最萌廣告 食品袋蹦出小動物
- [ 04-25]西班牙美女街頭“浴血” 反對進行動物實驗
- [ 04-25]法國動物維權者被“明碼標價” 抗議肉類過度消費
- [ 04-25]日本發現爬蟲動物化石 為該國首見形似鱷魚(圖)
- [ 04-17]食草動物換口味吃葷 牛不吃草改吃雞
- [ 04-14]日本捕鯨團體向美法院表示擬明年重啟捕鯨活動
- [ 04-11]巴黎動物園整修減少籠子柵欄 讓游客更接近動物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