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緣何總被“忽視” “燕尾帽”的職業煩惱如何“醫治”? 當南京市護士被毆打一案的輿論關注度余溫未了之時,第102個國際護士節如期而至。隨著案件的發酵,護士的生存狀況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壓力大、晉升難、護患關系緊張等原因,不少一線護士選擇脫下“燕尾帽”或表現出較強的離職傾向,成為離職高發人群。 壓力大讓一線護士離職意愿增強 離開已工作10年的護理崗位,對江西省南昌市某三甲醫院的小靜(化名)來說頗不容易,每月六七千元的工資以及對這份職業的熱愛都讓她一度猶豫不決。然而在她的第11個護士節到來前,她還是下定決心向醫院遞交了辭職報告。 廣州伊麗莎白醫院護士閆芳有著類似的糾結。從事護理工作近20年的她,幾乎每天都無法回家給孩子做飯,兩個11歲大的孩子只能靠快餐、速食食品度過,長期的快餐飲食導致孩子得了中度脂肪肝,“在護理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真的很難平衡。” “和以往多在護理行業內部調動不同,如今各醫院不同程度地出現離開護理行業的趨勢和苗頭。”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病治療中心護士長胡梅英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江西省兒童醫院已有10多名護士離職,而在以往每年也就一兩個護士離職。 近年來,隨著各地醫院的迅速發展,很多醫院還大量使用合同制護士,在一些甲等醫院里,合同制護士甚至占到護士總量的五分之一。吉林大學曾有一項對合同制護士的專項研究,發現被調查的護士離職傾向較為突出,甚至有的醫院超過一半的合同制護士干不滿五年。該項研究還表明,護士的潛在離職傾向也不容忽視。 吉林省長春市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的兒科護士告訴記者,在兒科護士中,職業煩惱尤其多,現在孩子都很嬌貴,家長們的很多要求又很苛刻,工作壓力大。 人員缺晉升難 職業上升通道狹窄成“心病” 整個4月,26歲的江西省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病治療中心護士高莉值了15個夜班。整個去年她共值了118個夜班,這就相當于全年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要上夜班。而與這一組數字相對應的是,她所在的醫院收治最高峰時臨床普通病房包括加床共有1500余張床位,但配備不足500名護士,這個比例遠未達1:0.4的床護比配備標準。 從整個職業生涯來看,職稱晉升和上升通道窄也是護士們的一大“心病”。北京協和醫學院社會科學系教授張新慶認為,對護士而言,行政職務通道和專業技術職務通道都過于狹窄。在行政職務方面,一家醫院的正副護理部主任、科室護士長都很有限,絕大多數護士而言終身注定只能是一名普通護士,一名22歲本科畢業的臨床護士,通常要工作20多年后才有一成的幾率獲得高級職稱。 此外,隨著合同制護士群體的逐漸擴大,身份門檻和同工不同酬的尷尬,更使得一些護士缺乏歸屬感。“感覺護士就是吃青春飯的,要是一直轉不了正,等我老了,沒有醫院再與我續簽合同怎么辦?”一名剛剛在廣州一家三甲醫院就業的護校畢業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焦慮。 執業環境的惡化以及高考生源的減少還進一步影響到護理隊伍后繼乏人。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專門負責招生和就業的副院長程瑞峰告訴記者,學院曾經被江西省考試院戲稱為高職中的“清華北大”,錄取分數線高居同類學校前列,但近年來因為學生報考積極性下降、生源銳減,考生基本達到分數線就可錄取。 穩定“護士”隊伍需用“心”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士和患者相處的時間最長,她們在緩解醫患緊張關系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可估量。”中華護理學會常務理事毛美琪認為,要穩住這支隊伍首先需要醫院加大投入,至少要保證達到1:0.4的床護比配備標準,在這一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更高水平的溝通、健康教育等護理服務。 穩定護士隊伍還要從人文關懷、價值體現和專業成長等方面努力,如積極為編外護士應聘正式崗位創造條件,逐步提高編內護士比例,適當上調護理領域的技術職稱比例,多種渠道拓展護士在崗教育培訓和交流途徑等。 在呼吁人們給予護士更多寬容理解的同時,護士自身也需要提升除專業以外的溝通技巧、護理文化等綜合素質。第39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鐘華蓀、胡梅英等業內人士表示,南丁格爾提倡護士用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去對待每一位病人,有源于心底的人文關懷,習慣于家人照顧的“獨生子女護士”更需要提倡服務、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畢竟她們所從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偉大事業。(“中國網事”記者高皓亮 馮璐 褚曉亮) |
相關閱讀:
- [ 05-10]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榮獲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
- [ 05-09]福建煤監局推動全省煤礦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監督執法工作
- [ 05-09]李娜晉級馬德里賽八強 距職業500勝僅一步之遙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