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張妮】今年年初,關于圓明園石柱回歸的新聞曾引起不小轟動。中國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向挪威卑爾根KODE博物館捐款1000萬克朗(約合1000萬元人民幣),用于學術交流。作為回報,該博物館將在今年9月將其收藏的7根圓明園大理石柱歸還中國,并存放在北京大學。作為此事件的關鍵一方,KODE博物館如何看待這次文物回歸及其帶來的影響?5月7日,該博物館館長卡琳·欣茲博訪問北京,《環球時報》記者在北京大學對其進行了專訪。 環球時報:在KODE博物館中,除圓明園石柱外,還有其他中國文物嗎?這些文物是如何輾轉到挪威的? 卡琳·欣茲博:我們博物館一共有4000多件不同類型的中國藝術藏品,其中大概2500件藏品都是蒙特將軍從中國買過來的。其余的1500多件是從歐洲買的。蒙特將軍在挪威出生,22歲到北京,在中國的軍隊當將軍。之后一直在中國住了50年,直到他1935年去世,其間他只回過挪威一次,相當于半個中國人。他在中國當將軍的時候,對文物收藏有很大興趣,買了圓明園石柱,一步步運到挪威去的。 環球時報:據您了解,對于石柱回歸中國,是不是有人反對? 卡琳·欣茲博:西方媒體、東方媒體對這件事都有很多報道,可能是因為這個合作形式不僅在挪威很獨特,在北歐也很獨特。這一次我們和北京大學的合作主要是學術合作,就是說KODE博物館把這7根柱子轉到北大,北大專家幫我們提高對中國藏品的認識水平。挪威媒體對于這次合作很關注,人們對于我們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對于蒙特將軍的興趣最近幾個月加深了很多。但沒有很多所謂的爭議和討論。挪威對這種合作主要都是非常正面的反饋,可能個別人覺得博物館的東西不應該讓出去,但這只是極少數人。我估計中國媒體對此事的討論要多很多。主要原因是圓明園在中國人心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挪威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只有500萬人口,北京一個城市就有2000萬人。所以什么事情在中國都會比挪威大,討論的范圍和熱烈程度也會大很多。對于這個合作,挪威基本上都很樂觀。 環球時報:有人認為花1000萬到挪威“買”石柱太貴。您對此怎么看? 卡琳·欣茲博:這不是買賣。我們不是把石柱用1000萬賣出去,這個1000萬完全是用來擴大雙方文化學術交流的。如果沒有黃怒波先生的熱情慷慨,就不可能有北大派專家到挪威去研究這些藏品,就不可能加深我們對藏品的認識。所以,這不是一檔買賣,完全是兩回事。 環球時報:這次采取了非常特殊的方式把文物送回中國,您認為這對以后的文物回歸有什么借鑒意義? 卡琳·欣茲博:我不能代替別的博物館發言,我不知道他們怎么看,但我覺得這樣的合作,在20年前是不可能的,現在人們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更感興趣,認為文化交流很重要。現在的交流機會比以前多,全球范圍內的聯絡也比以前更廣泛、更便捷。而且,不管是大學還是博物館,很多理念也和以前不一樣。我對這個合作很有信心,這是一個好的開頭,對于我們來說,還有很多與中國文化合作的空間,我們開了頭,很期待以后的合作。這種合作形式可能會開闊別人的想法,今后可以開創不同類型的合作方式。 環球時報:您了解這些柱子背后的故事嗎? 卡琳·欣茲博:這個我們是理解的,我們在研究這些柱子時,也非常重視背后的故事。我們對石柱背后的故事也覺得很悲哀。圓明園那么偉大,那么美麗的地方被破壞掉,我覺得是一個悲劇,人們要記住歷史,不僅記住好的正面的歷史,還要記住不好的歷史,我覺得這很重要。 |
相關閱讀:
- [ 02-23]圓明園石柱被捐贈北大引爭議 專家:不算真正回歸
- [ 02-18]訛傳挪威搶走圓明園石柱是無端的指責
- [ 02-18]圓明園石柱基的“回家”路
- [ 02-14]挪威博物館:圓明園石柱基是“回家”非“歸還”
- [ 02-14]實拍即將從挪威“回國”的圓明園石柱基座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