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勛在洛陽:掉在地上的花生米剝皮后吃掉
2014-05-12 10:09? 王戰龍?來源:鄭州晚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在長葛蹲點135天,重點調查問題多、情況亂的大隊 兩次掛職洛陽,堅持在生產一線,和職工朝夕相處 “群眾要求急需解決的問題,要真心實意去辦” 他在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中投了反對票,他認為,科學這個東西要老老實實,沒弄清楚,沒有一定的根據,沒有試驗,不要隨便去說。 他于1961年4月10日至1961年8月22日,歷時四個半月135天,蹲點長葛,深入調查,主持起草關于長葛調查的報告,如實上報長葛實情,探求國民經濟發展的破局之策。 他兩次下放洛陽,與工人朝夕相處,堅持在生產一線,經常拿自己的工資補助廠里生活上有困難的工友。 …… …… 習仲勛,這位被毛澤東稱為“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在河南的時間去哪了?答案是:在田間、在生產一線,在老百姓的生活當中。 談三峽:科學這個東西要老老實實,不要隨便去說 著名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壩,是新中國第一個5年計劃的重點工程,也是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由于這個方案,沒有考慮到黃河含沙量極高,河道容易淤積的特點,工程的負面影響嚴重被低估。 1955年,在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討論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方案和計劃時,習仲勛投了反對票,他認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應該緩建,至少待解決了泥沙淤積問題后再建設。 周恩來十分重視習仲勛的意見,1958年,特意安排曾經擔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第二書記的彭德懷、習仲勛去三門峽實地考察。 “科學這個東西要老老實實,沒弄清楚,沒有一定的根據,沒有試驗,確切地知道,不要隨便去說,要是我們這一輩子把事情做不完,還有好多事要留給子孫后代來做。所以在今天我們的技術知識基礎上,在我們可能的條件底下把它搞得好,按我個人想的,發電,能發更好,發不了,就先撂下,運輸也一樣,主要就是防洪。” 1961年,在中央的安排下,習仲勛率領部分直屬局正副局長十多人參加的工作隊到河南長葛,展開了為期4個多月135天的農村調查。 1961年4月10日,習仲勛奉命率中央工作組一行12人來到“五風”(官僚主義、強迫命令、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漩渦中的長葛蹲點調查。 當天,習仲勛聽取了縣委第一書記張漢英的匯報,隨即決定,到存在問題多、情況復雜、離縣委機關最近、又能折射當時農村現狀的和尚橋公社宗寨、樊樓、杜村寺等三種不同類型的生產大隊,進行重點調查。 4月11日,在長葛宗寨,趙憲章、劉水柱等村干部反映說,150多名大隊干部、生產隊長和會計,因為上報產量不浮夸、講實話,被定為“機會主義分子”,囚禁在監獄里。 4月12日,習仲勛一行來到長葛監獄,找來馮海成等人詳細詢問。 4月16日,馮海成等150多名干部群眾被釋放。 當年5月,在長葛縣委擴大會上,習仲勛教育干部們要走群眾路線:“給農民講話,要深入淺出,要讓農民聽懂,不要打官腔。群眾要求急需解決的問題,要真心實意去辦。譬如,眼下群眾迫切需要干紅薯葉下鍋,需要豆腐渣充饑,你就要想辦法辦到,群眾這才會把你當成自己人,當成知己,才會向你說真心話。” 5月2日,長葛縣委召開(擴大)會議,習仲勛作了長篇講話。他提議:“長葛縣要把所犯的‘五風’錯誤編印成冊,保存起來,每年拿出兩次在干部會上打個招呼,引起同志們的注意。” 5月8日前,習仲勛和中央工作組走村入戶,了解實情,得知群眾都反對繼續開辦公共食堂。在縣委擴大會議上,習仲勛擲地有聲地說:“公共食堂,只要群眾不愿辦,就不辦!” 經過調查研究,習仲勛主持起草了關于長葛調查的兩個報告,以具體的事例,對當時的“刮五風”,推行極左路線的做法進行批評。明確提出大食堂不應該再辦,自留地應該保留,提出要發揚民主,改進干部作風等建議。 1962年10月,習仲勛委派跟他一起在長葛調查的時任國務院機關黨委書記侯亢返回長葛:不跟官方打招呼,直接插到村里暗訪。 1984年9月12日,八七村(即宗寨大隊)干部群眾致信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勛,向他匯報宗寨村1961年由富變窮,1984年由窮變富的發展過程。 當年10月20日,習仲勛復信長葛縣八七村干部群眾,“時至今日,你們那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下,面貌煥然一新,走上了由窮變富的康莊大道,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了很大成績。我衷心地向你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親切的慰問!” 在長葛:群眾要求急需解決的問題,要真心實意去辦 在洛陽:不浪費,掉在地上的花生米剝皮后吃了 1961年秋天,習仲勛曾陪同尼泊爾國王訪問洛陽,參觀這里的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和洛陽礦山機器廠。 1965年12月至1967年1月,由于所謂的“反黨小說”《劉志丹》受到錯誤審查,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掛職下放到洛陽礦山機器廠任副廠長。 沒有任何家屬相陪,日常就在廠職工零號食堂就餐。習仲勛經常與就餐的工人們攀談、聊天,噓寒問暖,經常拿自己的工資補助廠里生活上有困難的工友。一直堅持在車間班組生產一線,和洛礦的干部職工朝夕相處,一同生產。 1975年5月22日,習仲勛被解除“監護”,在夫人齊心的陪伴下,再次來到洛陽,被安排到洛陽耐火材料廠。 住在一間24平方米的小房子,有一次他邀請幾位鄰居到家里吃飯。有位工人不慎將一粒花生米掉在地上,他立即彎腰撿起來剝掉皮后放到嘴里吃了。他生爐子,從來不浪費一塊煤。他對工人說,這一塊煤值不了幾個錢,但這是煤礦工人用辛勤的雙手采掘出來的,你將它浪費了,社會上就要少一些財富。 1978年2月22日,習仲勛接到中共中央通知,離開洛陽返回北京。 1986年,洛礦建廠30周年之際,習仲勛親筆為洛礦題詞:“同心同德,團結奮斗,堅持改革,開拓前進。” 根據央視紀錄片《習仲勛》和公開報道整理(王戰龍) |
相關閱讀:
- [ 04-18]品讀習仲勛“人民就是江山”
- [ 03-20]習近平:當年父親習仲勛也在洛礦工作過
- [ 12-09]習仲勛視察江西農戶 “事先安排好了的 我不看”
- [ 12-03]俄紀念習仲勛誕辰100周年 中俄友好人士約90人出席
- [ 10-25]習仲勛“不看安排路”創立調研好典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