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習近平學調研:“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
2014-05-15 06:35:13??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警醒調研“不實”之風 “實”就是作風要實,做到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 ——摘自《之江新語》:《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篇 【鏡頭】下黨鄉是寧德市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為了去下黨鄉調研,習近平一行在崎嶇山間古道上跋涉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村。下黨鄉黨委、政府臨時在鸞峰橋邊的王氏祠堂里辦公,條件極其簡陋,大家就圍坐在小板凳上開會。午飯時,習近平一行移到鸞峰橋上用餐,簡陋的飯桌、椅子就擺在廊橋上,邊吃邊談。 “在我們這個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見到這么大的官,大家以為他會很講究,沒想到他一點架子都沒有。穿一件白襯衫,很樸素,午飯配的是鄉下人吃的青菜、小筍、田螺,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時任下黨鄉黨委副書記劉明華回憶。 為了摸清真實情況,下午3點,習近平一行離開下黨村,走羊腸小道、過獨木橋、攀峭壁巖石,途經溪后、下屏峰等自然村,步行10多公里,歷時兩個多小時到達臨近的芹洋鄉溪源村。一路上路險坡陡,且荊棘雜草叢生,他們拿著柴刀將擋在路面的荊棘、葦稈劈除。抵達芹洋鄉時,已是夜幕降臨。經過仔細調研,第二天,習近平才在壽寧縣政府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那天,下黨鄉幫扶工作是重要議題,當場拍板決定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多萬元用于建設水電站,盡快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電問題。“一下子拿到這么多錢,鄉干部激動得幾天幾夜睡不著,都在想怎么用好這些錢。” 時任下黨鄉黨委副書記劉明華回憶說。 【小編點評】個別領導干部貪圖安逸,認為下基層累、到鄉下苦,習慣于坐在辦公室,“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遇到問題滿足于聽匯報、看材料,認為一個電話、一份傳真、一封郵件就可以把基層情況摸清。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定要警醒“不愿調研之風”,調研不“實”之風。 警醒調研“不深”之風 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鏡頭1】鐘雷興回顧了習近平同志下基層的一個案例:那時候,寧德壽寧縣下黨鄉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沒有公路,只有一條非常窄的土路,土路上還長滿了雜草。前面走的人必須用木棍挑開才可以看到路。當時,習近平同志說,沒有看到群眾就不算下基層,腳要走到群眾中。堅持帶領領導干部到下黨去。 下黨鄉還沒有辦公樓,辦公地點就設在農家大院,干部和農民吃住一起。吃飯時,沒有桌子,大家就尋了一個遮陽的廊橋,習近平同志就和大家一起站著吃。 【鏡頭2】“地僻人難行”的下黨鄉成為習近平牽腸掛肚的邊遠貧困鄉鎮,而楊奕周也成了他時常聯系的“草鞋親戚”。 楊奕周的女兒楊世鳳回憶,無論是在福州、省里,還是在浙江、上海任職,習近平多次通過秘書打電話到家里,詢問下黨鄉脫貧發展情況,關心老楊的家庭狀況。2007年1月,楊奕周患病住院期間,習近平特地囑咐秘書代他前往醫院探望。當年6月老楊病逝后,習近平還特地發唁電表示慰問。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分量。基層,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三進下黨鄉,是習近平心系貧困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小編點評】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領導干部自認為在基層工作過,平時掌握的信息量多,對基層情況熟,用不著下去再搞調研。有的領導認為自己見多識廣、知識淵博,什么情況都懂,無須下去調研。還有一些領導干部忙于事務性工作,總認為抽不出時間到基層,舍不得花時間去調研。事實上,領導干部即使出生在農村并不一定了解農民,工作在基層并不一定了解基層,我們一定要警惕這一點。事實上,調查研究應以群眾為師,正如有學者說的,要善于跳出“包圍圈”,與群眾零距離接觸,撤掉“過濾網”,聽到的是原汁原味的鄉土話,脫去了“外包裝”,看到的是不加粉飾的現場;移開了“攝像頭”,感知的是群眾的真實情緒。并與群眾做朋友,只有置身這樣的情境中,真話就能聽得到,問題就能把的準。招數才能謀的實。 |
相關閱讀:
- [ 05-14]習近平會見巴基斯坦參議院主席布哈里
- [ 05-14]國臺辦解讀習近平對臺“四個不會”原則(圖)
- [ 05-14]巴西總統邀習近平親臨觀看世界杯決賽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