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盤點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談官德:不興偽事
2014-05-21 06:42:25??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 不采華名,不興偽事。 ——習近平《之江新語·不興偽事興務實》 典出:漢·荀悅《申鑒·俗嫌》 原文:在上者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言必有用,術必有典,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釋義:不聽不真實的話,不相信不切實際的方法,不謀取浮華的名聲,不做虛偽的事。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為官大忌,卻總能讓不少人嘗到甜頭,以短時間內的“政績”騙得賞識,一拍腦袋就做一個形象工程,賺取一時的浮華名聲。習近平上任以來,推出八項規定并“反四風”,親自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針對“虛言”、“浮術”、“華名”和“偽事”開刀,他心目中的好干部“愿聽真話、敢講真話、勇于負責、善抓落實”。 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2月28日) 典出:三國·諸葛亮《自表后主》 原文:臣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歲時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釋義:不讓家里有多余的錢帛,外面有剩余的財物。 在這篇短文中,諸葛亮向后主表明了不給家里和后人謀私利的心境。但如果諸葛亮只是一個特別清廉的庸官,那也不值得為人們銘記,理解諸葛亮這句話,需要結合他的千古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官員是“勤政”和“廉政”兼備的,不但不貪,還很有能力。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對當下的領導干部提出這種要求,并不過分。 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 ——習近平《擺脫貧困·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典出: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 原文: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釋義: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 儒家的基本命題之一是“內圣外王”,將道德與政治之間直接關聯。無論官居何位,權利多大,自身道德這一關(即“修身”)是首先要面對的障礙,不過此關無從談起“齊家、治國、平天下”。對于個人來說,這意味著提高道德的自覺性,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斷彌補;對于一個政黨來說,這意味著需要對黨員加強教育,既提高其道德素養與政治覺悟,也不時敲響警鐘。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遺來者羞。 ——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7日) 典出:宋·包拯《書端州郡齋壁》 原文:同引用 釋義: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剛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則。好的樹木終將成為棟梁之材,純鋼也不會用來做成鉤子這樣卑微的東西。倉廩豐實后那些偷吃的鼠雀兔狐之輩就高興了,如果沒什么好處那些貪官污吏就發愁。在這方面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的教訓,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一代清官包拯,據說一生只流傳下來這一首詩。人們贊頌包公斷案如神,卻不能忽略,他能秉公執法,恰因心中無貪欲,可以無所顧忌。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清官,他們深受群眾擁戴,至今仍在人們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這些人帶頭守法,維護國法尊嚴。如果一個官員自己到處揩油,很難指望他能維護法律所要求的公平正義。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2月28日) 典出:宋·蘇轍《上皇帝書》 原文:陛下誠能擇奉公疾惡之臣而使行之,陛下厲精而察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則其以私罪至某,贓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復過誤,適陷于深文者也。 釋義:去掉老百姓的禍患,如同除去自己的心病一樣。 愛人民,是古今中外對于官員的最基本要求。在實踐中,這意味著真正將人民疾苦放在心中,注重“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將民生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考量。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生都是重頭戲,其所涵蓋的范圍廣闊,影響深遠。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注定了民生問題將長期是官員的“腹心之疾”,群眾利益無小事。 清、慎、勤 ——習近平《擺脫貧困·秘書工作的風范——與地縣辦公室干部談心》 典出:宋·呂本中《官箴》 原文: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釋義:清廉、謹慎、勤勉 呂本中在《官箴》中提出的三字要求,被歷代官員奉為金科玉律。《四庫提要》專門提到,“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梁啟超也說“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通常認為,為官之人真正掌握了這三個要素,就能持身立世。除了“勤政”和“廉政”外,這里面還提出了謹慎處事的要求,領導干部在面對錢財、處理事務時,如果難以克制自我,其結果往往是被僥幸心理所害。 一心可以喪邦, 一心可以興邦。 只在公私之間爾。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典出:宋·朱熹《論語集注·卷七 子路第十三》 原文:仲弓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便見仲弓與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義,則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釋義:一種心可以導致亡國,一種心可以使國家興盛。這兩種心只是公與私之間的一念之差而已。 作為一個將“立黨為公”寫進黨章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歷來將公心放在極為重要的高度強調。何謂公心?并非是違背人的天性,讓官員們完全摒棄私心,而是要在公共事務領域,將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權力在手,不應用來謀求個人或小團體利益,而是要為百姓謀福祉。在公與私之間,關乎執政黨的公信力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2月28日) 典出:明·顧炎武詩《秋山》 原文:秋山復秋水,秋花紅未已。烈風吹山岡,磷火來城市。天狗下巫門,白虹屬軍壘。可憐壯哉縣,一旦生荊杞。歸元賢大夫,斷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幾歆舊祀。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嘆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釋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棲居會稽山中,越國的百姓情愿以死相效。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任人皆知,卻往往忽略了他的成功背后,是越國百姓義無反顧的支持。人民愿意支持什么樣的政權?從勾踐的故事中不難看出,是愿意到群眾中去,與群眾緊密相連,為群眾謀福祉的政權。“群眾路線”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法寶,在當下正在重新煥發生機,就是因為扎根泥土,深入群眾。 (本版整理、釋義:劉少華) 制圖:潘旭濤 |
相關閱讀:
- [ 05-20]習近平著作《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研討會在京舉辦
- [ 05-20]習近平會見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
- [ 05-20]習近平:把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推向更高水平
- [ 05-20]亞信峰會今將舉行 習近平夫婦將宴請來賓
- [ 05-20]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