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信峰會中國“主場外交” 嘗試破解亞洲安全困局
2014-05-22 12:03:33??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李艷 |
分享到:
|
5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世博中心與出席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的領導人合影后步向會場。中新社發 廖攀 攝 中新網5月22日電 5月20日至21日,第四屆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峰會(亞信峰會)在上海舉行。華文媒體分析指,這項具有22年歷史的會議首次來到中國,提供了一次在家門口開展多邊外交的機遇。分析稱,中國一直是亞洲安全機制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為這一區域的和平發展注入許多正能量,而借此次“主場外交”,中國提出新的亞洲安全觀,無疑又將為亞洲現存和潛在的安全困局提供破解與防范之法。 在這輪“主場外交”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題為《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發言,全面闡述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指明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受到外界廣泛關注。 香港《大公報》22日指出,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和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的不斷提升,中國將會積極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同世界各國共同維護人類良知和國際公理。中國對亞洲乃至世界負責,世界交往中講究平等互利,不能只是單向索取。從這個意義上講,充分考慮地緣政治的因素,在本次峰會上推動新的安全戰略構想,實現多領域的合作,不僅是中國的期待,也是亞洲大多數國家的期待。 中國欲破解亞洲安全困局 法國《歐洲時報》22日文章表示,當前的亞洲,正面臨不小的尷尬:作為世界的重要一極,亞洲充當著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角色,卻又難以共同協商、有效解決區域內的種種安全問題。尤其近期,伴隨著國際安全角勢復雜多變、熱點問題此起彼伏,亞洲地區安全角勢中的復雜因素也在上升,傳統與非傳統的威脅交織在一起,在一些區域形成了難以破解的困局甚至一觸即發的危局。 文章認為,面對日趨復雜的亞洲地區安全角勢,習近平在此次亞信峰會上提出的亞洲安全觀可謂恰逢其時。綜觀習近平此次以“合”、“共”為核心詞匯的亞洲安全觀,實際上強調的是一種集體安全的理念,類似于當前歐洲正在實行的安全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強調區域內各國間的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強調區域內安全合作具有一定的“主權性”。這也是為何習近平在亞洲安全觀闡釋中要強調“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辦;亞洲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處理”的重要原因。 文章指出,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亞洲安全機制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并發揮著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為這一區域的和平發展注入許多正能量,而借助此次“主場外交”,中國提出新的亞洲安全觀,無疑又將為亞洲現存和潛在的安全困局提供破解與防范之法。 香港《文匯報》22日援引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學者李偉觀點表示,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亞洲的安全由亞洲人自己解決,這一新型安全觀完全符合當前亞洲安全現實,言外之意是不需要區外國家染指區內事務。在當前亞洲復雜環境下,只有亞洲各國共同、集體、合作和可持續安全才是真正安全。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在談及這一問題時指出,亞洲新安全觀可以針對性地有效解決和應對亞洲安全的歷史沉積、現狀形勢以及未來的潛在風險挑戰,為共建“新亞洲”、實現亞洲復興的“亞洲夢”提供堅實的保障。 借亞信峰會展示“主場外交”大國風范 日本新華僑報21日文章指出,相較于APEC峰會、20國集團峰會、G8峰會等,亞信峰會過去關注度不夠,但此次不同凡響,成為全球新聞焦點。其中重要原因當然是“中國力量”,中國的綜合實力與和平外交的魅力,推助了亞信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而對中國來說,如此重視亞信峰會,更多的還帶有一種政治宣示、外交戰略推進的色彩。 分析稱,隨著中國與菲律賓等在南海問題上的矛盾不斷激化,國際會議舞臺上的“話語權”爭奪也日趨激烈。中國借助亞信“主場外交”的優勢,主動設置話題,既傳遞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念,也發出了中國的吶喊, 在安全領域讓國際社會聽到“中國聲音”。 中國不會走西方“國強必霸”的歷史老路,但有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能力,事關領土和主權問題,不容挑釁,寸土必保。亞信峰會有利于消除“中國威脅論”,也再次彰顯了中國作為“和平大國”的邏輯和風范。 《大公報》22日評論表示,上海峰會大為提升了亞信的“能見度”和影響力,在其發展史上豎起了一座新豐碑。出于推進中哈關系和構建亞洲國家互信的考慮,中國明確支持亞信倡議,并作為必不可少的重要乘客,捷足先登地乘上亞信列車。 評論稱,在上海峰會上,中方正式接任2014年至2016年亞信主席國。這樣,從舉辦峰會到接任主席國,亞信進入“中國時間”。這也意味著中國已坐到亞信列車的“主駕駛”位置上,將驅動亞信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亞信進程也因此更加令人關注和期待。 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報道分析,中國—哈薩克斯坦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期工程啟用、中俄簽署30年天然氣供應協議,中國借助上海亞信峰會接連亮出經濟牌,以此加強中國與亞洲多國合作關系,增加國際話語主導權。 受訪學者表示,中國是要借助這些經濟合作,表明中國以什么原則和周邊國家打交道,如何做到睦鄰友好,以此來佐證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次會議上提出的亞洲新安全觀和外交原則。 上海社會科學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指出,中哈、中俄謀求政治、經濟、人文等雙邊合作,具有示范意義,展現了中國如何處理睦鄰關系,不過他不認為中國需要利用亞信這個場合來拉攏誰。 臺灣《聯合報》分析指,習近平所提“周邊外交”是希望透過協助鄰國經濟發展,共享中國30年的發展經驗與成果;且與美國的最大差異在,中國不干涉內政、尊重該國政治制度,不搞和平演變或顏色革命。 臺灣《旺報》22日刊文稱,中國大陸擔任亞信峰會主席國,力求將此組建為東方最大勢力團隊,習近平提出中方的“四大建議”,除了國家層級的合作外,也要深入民間網絡。 習近平在亞信峰會的主題演講上,展現他一貫的“名言錦句法”,像是“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等詩句、俗語,象征活動的國際化、凝聚力。 |
相關閱讀:
- [ 05-22]亞信峰會的“新亞洲”視野:矚望世界和平與發展
- [ 05-22]亞信峰會勾勒亞洲安全藍圖:"去美國化"意味濃
- [ 05-22]亞信峰會習近平首提新安全觀 源自和平共處原則
- [ 05-22]亞信峰會晚會現西湖夜景圖 福州網友叫板央視“西湖照可以更美”
- [ 05-22]采訪亞信峰會的中外媒體記者參觀中國商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