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司法部宣布起訴5名中國軍人,其本質是渲染中國網絡威脅,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美國大肆炒作中國“網絡間諜”的目的何在?這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美國炒作中國“網絡間諜”之做法 從2011年美中經濟與審查委員會發布的《2009—2010年外國間諜利用網絡竊取美國經濟情報》報告,到2013年2月美國Mandiant網絡安全公司發布的《高級持續威脅:揭密中國從事網絡間諜活動的單位》報告,再到當前的起訴5名中國軍人,美國炒作中國“網絡間諜”可謂不遺余力,其手法循序漸進、分工嚴密。 (一)民間機構率先發聲 憑借所謂的“技術優勢”和“實際案例”,網絡安全企業等非官方機構發聲更容易取信于人,也是美國炒作中國“網絡間諜”的第一步。《高級持續威脅:揭密中國從事網絡間諜活動的單位》報告稱,通過對近150家公司的追蹤分析,發現美國遭受的網絡黑客攻擊多來自于中國;無獨有偶,2013年10月2日,美國Fireeye網絡安全公司發布的《世界網絡大戰:理解網絡攻擊背后的國家意圖》報告再次指責中國對全世界發動了網絡攻擊,包括網絡竊取美國F-35戰機設計數據、網絡攻擊23家美國石油公司和多家金融機構、入侵韓國電力系統、甚至長期控制全球100個國家的間諜網絡。這些安全公司與已經成為美國炒作中國“網絡間諜”的急先鋒。 (二)官方人士相繼呼應 頻頻發聲的民間機構與美國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Fireeye的全球威脅資深分析師Kenneth Geers就是前美國網絡安全官員。美國官方常常引用這些來自所謂“民間機構”的報告,抨擊中國威脅美國網絡安全。2013年美國五角大樓發布《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指責中方對美國政府以及國防業務承包商進行網絡攻擊;美國美中經濟和安全委員會在11月6日向國會提交報告草案稱,中國軍方黑客仍在對美國進行網絡攻擊。此次“起訴事件”中羅列的諸多“證據”也多來自于這些安全公司。 (三)輿論媒體大肆炒作 美國擁有多家全球知名媒體,這些媒體與美國民間機構和官方緊密配合,大肆營造中國網絡威脅氛圍。2012年7月,彭博社發表題為“從歐盟到華府,與中國軍方有關的黑客現形”的文章,宣稱中國黑客竊取了歐盟理事會主席的電子郵件,截取多名歐盟經濟、安全和外交事務官員的內部通信;2013年9月,《紐約時報》援引Fireeye公司主管的話稱,一個名為“評論員”(Comment Crew)的中方黑客組織近期發動了“迄今為止他見過的最大規模的針對無人機技術的黑客行動”;2014年5月19日,《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媒體迅速跟進此次“起訴事件”,分別在網站首頁最醒目的位置設置專欄,發布諸如“中國黑客通過‘釣魚’軟件入侵美鋁系統”、“匹茲堡地區多家企業據稱遭到中國黑客襲擊 ”之類的新聞。 二、美國炒作中國“網絡間諜”之目的 美國近年來頻頻宣揚中國黑客進行網絡攻擊,炒作所謂“中國網絡威脅論”,其背后掩藏著種種難以放到桌面上的目的。 (一)拖延中國發展 自2010年初谷歌聲稱“受到中國黑客攻擊”、高調退出中國以來,美國開始炒作“中國網絡威脅論”,就網絡審查、黑客攻擊、網絡部隊等方面對中國進行指責。“中國網絡威脅論”事實上是“中國威脅論”在網絡空間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是冷戰思維的繼續,目的是孤立中國、延緩中國發展速度。 (二)尋找行動借口 2013年6月起持續發酵的“棱鏡門”事件暴露出美國監控全球、對全世界發動網絡攻擊的事實。事件引發包括美國民眾在內的世界各國、各方的普遍抗議,美國一時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在此背景下,美國于2013年9月份開始渲染中國黑客竊取無人機情報,10月份開始炒作中國控制多國情報網絡、攻擊多國網絡,此次又對所謂的中國“網絡間諜”發起指控,其目的是渲染美國面臨的嚴峻網絡安全形勢,為非法網絡監控和攻擊行為、網絡軍事力量建設尋找借口。 (三)緩解輿論壓力 2013年10月,美國情報機構被曝監聽35位各國政要的電話。在“竊聽門”事件中,美國對包括其盟友在內的多個國家實施監控、竊聽,引發各國的普遍不滿和抗議。在此背景下,美國炒作“中國網絡威脅論”,一方面謀求將自己從網“網絡攻擊者”的角色轉為“受害者”,爭取輿論支持;另一方面是為了轉移視線、淡化公眾對“棱鏡門”、“竊聽門”的關注。 |
相關閱讀:
- [ 05-26]三名菲律賓人在卡塔爾被判間諜罪 一人獲死刑
- [ 05-10]7名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疑從事間諜活動在烏遭逮捕
- [ 05-09]盤點全球讓人聞風喪膽的女間諜
- [ 05-09]讓人聞風喪膽的女間諜
- [ 05-09]盤點全球讓人聞風喪膽的女間諜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