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一場冬天里的“綠色革命”,讓我國北方吃上反季節蔬菜,結束只能吃白菜蘿卜的歷史;致力于蔬菜大棚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帶動千萬農民走上致富路……他就是被稱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初見王樂義,身板硬朗、皮膚黝黑,典型的北方農民。雖已74歲了,可他仍然閑不住,活躍在田間地頭、蔬菜大棚技術培訓和道德講堂上…… “要不是當年樂義書記帶領咱種大棚,咱村咋能富裕起來嘛” 當年跟隨王樂義試驗冬暖式大棚的徐少華說,現在村里的一個蔬菜大棚一年能收入6萬元左右。而上世紀80年代末,村民可不是這樣念他的好。 1988年臘月二十八,常年在外販賣蔬菜的堂弟王新民一頭扎進王樂義家。“哥,俺常年在外,也沒給你捎點稀罕物,送你這頂花帶刺的黃瓜嘗嘗鮮。”王新民說,在寒冬臘月,這兩斤黃瓜怎么也得20多塊錢。 堂弟的這席話讓王樂義心里咯噔一下。縈繞在他心頭的怎樣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問題有了答案:領著鄉親們搞反季節蔬菜。 當時在壽光,蔬菜大棚也不新鮮,但是得燒煤,生產一季蔬菜就得燒掉三五噸煤,且只能生產葉菜,不能生產像黃瓜一樣的果菜。 鄉親們聽說要建不用燒煤的冬暖式大棚,質疑聲隨之而來。種菜“老把式”也不信:“冬天光靠太陽曬就能把黃瓜、西紅柿曬出來?能干這個的只有神仙!” “聽著很刺耳,但事還得干!”王樂義說,當時開黨支部會議,7個人有6個反對。“有風險的事,黨員干部不上,誰上?”經過王樂義再三動員,終于定下17個大棚,全是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 要是在春節前產出黃瓜,就得在8月育苗建大棚。當時玉米再有一個月就收獲了。在當地,殺青要遭老百姓戳脊梁骨。王樂義說,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了長遠,殺青。 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第一批越冬黃瓜上市,開秤就是每公斤20元。 當時,參與種大棚的徐少華第一天賣黃瓜就純掙1000多元。當時一戶人家賺一年的收入也就千兒八百塊。這一年,村里一下子冒出17個“雙萬元戶”,最多的賣了3萬多元。 |
相關閱讀:
- [ 03-18]山西省委書記:想起貧困農民生活境況就夜不能寐
- [ 11-08]獲王岐山好評 邱縣欲令反腐漫畫產業化致富農民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