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年初元宵節、情人節浪漫“牽手”后四個月不到之際,六一節又與端午節歡樂上演“雙節奇遇記”。 當六一節邂逅端午節,是帶著孩子像往常小長假一樣“且擠且快樂”,還是認真琢磨一下:這個雙節應該怎么過?是不是應該把這個小長假作為文化傳承的絕佳時機? 別把端午節過成“粽子節” 雖然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 ,但一說起端午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吃粽子,端午節也因此被戲稱為“粽子節”。 端午節就是“粽子節”嗎?當然不是。諸多受訪者告訴記者,除了吃粽子之外,端午節在東西南北都有很多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如湖南有吃黃糖、莧菜、大蒜以防止發痧的說法,云南有門上掛蒿草或桃樹枝的習俗,陜西一帶有戴五彩縷以祈求身體安康、好運連連的講究,江浙一帶有佩戴香包、吃“五黃”(即咸鴨蛋、黃鱔、黃瓜、雄黃酒和黃魚)的傳統等。 “我家鄉過端午節習俗挺多的,我記得一般要親手包粽子、撒雄黃酒,采菖蒲和艾草掛在門梁用以驅邪,還有‘游百病’的傳統寓意祛病驅邪?!眮碜运拇?、在京工作的“80后”小鄧興奮地說,但一想到離家遠不能回家過節,又立馬傷感起來。 “吃粽子”背后的文化傳承 談及端午節的起源和文化內涵,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紀念屈原。相關民俗專家指出,端午節有著久遠的歷史。屈原是東周時期人物,而龍舟最早起源于原始時期,那時在南方有死后用舟送魂的儀式,到屈原時期龍舟的發展成為了趨勢。 端午節到底傳承的是什么呢?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劉鐵梁表示,端午節是個很特殊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自覺地共同遵守某種行為規范以確保身體健康、家庭平安、社會穩定,這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情懷與信仰。 “關于屈原的傳說在近代中國以前只在部分地區流行,到100多年前中國面臨苦難時人們便開始懷念憂國憂民的先人,屈原的傳說這才在全國推廣開來?!眲㈣F梁說。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中還提到,在古代,人們特別看重求吉避邪。因五月之時陰氣下降陽氣上升且流行病多發被視為不吉利的月份,所以端午節的很多習俗,包括吃粽子、掛艾草、菖蒲、劃龍舟等都是為了避邪。 對于新時期傳統節日或傳統文化是否會面臨傳承危機,萬建中并不擔心,“漢族有四大傳統節日,雖然西方節日不斷引入,但在對年輕人的調查中發現,他們知道或看重的前五大節日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端午節,現在劃龍舟的大部分也都是年輕人嘛?!?/p> 雙節邂逅,帶來傳統文化教育好時機 兩節相逢,“商機”無限,全國各地景區紛紛推出“親子游”等新型過節方式,如湖南岳陽君山島的“致我們逝去的童年傳統游戲”系列活動,浙江茅洋民俗文化村的插菖蒲、包堿水粽、喝雄黃酒、做香袋等民俗活動,廣東的端午美食嘉年華,廣西博物館的“舌尖上的端午”和“傳說中的端午”公益活動等。 “節日不需要拘泥于繁文縟節,只要記住節日的主題,即使不吃粽子也不妨礙體會節日的神圣感?!眲㈣F梁表示,旅游是很好地體驗當地習俗的方式,孩子在節日中總是最快樂的群體,很自然地會受到節日傳統的感染。 “端午節遇上六一節,是個很好的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時機。家長可以在家教孩子包粽子,帶孩子去看賽龍舟,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比f建中建議。 劉鐵梁還指出,加強對孩子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民俗節日教育最重要的是成年人不能忘記這些民俗節日并通過節日影響下一代,讓孩子從小就很看重傳統文化而日后成為傳播或研究傳統文化的人。(陽娜) |
相關閱讀:
- [ 05-31]李克強在“六一”前夕看望殘疾孤兒
- [ 05-31]習近平到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參加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
- [ 05-31]廈門延奎小學舉辦特色閩南文化慶六一活動
- [ 05-31]李克強在“六一”前夕看望殘疾孤兒
- [ 05-31]楊岳楊益民與少年兒童共度“六一”國際兒童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