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道 泰國作為“佛教立國”的“微笑國度”,近年來的政局動蕩和社會混亂令世人震驚扼腕,并日益呈現出制度性“泰式民主”的“民主拉鋸困境”。自1932年“民主革命”之后,運行了80多年的“泰式民主”始終難以跳出“文人政權與軍人政變”不斷轉換的“惡性循環”。為什么泰國的民主制度及其運作體系難以成熟和穩定?其中蘊含著什么樣的社會經濟、政治法治及思想觀念根源? 經濟社會結構二元對立 建立當代泰國憲政民主基本架構的所謂1932年“民主革命”,只是一小批民主主義者和反對君主專制的軍人集團發動的一場小規模的成功政變。雖然實現了泰國政體從絕對君主制向君主立憲制的政體轉變,但君主和王室作為傳統政治力量保存了下來,軍人集團也從此走向政治中心并左右著泰國的政治走向和民主化進程。歷經八十多年的現代國家建設和現代化發展,在經過24次政變(其中20次為軍事政變)和不斷的政治爭斗后,泰國的經濟社會結構依然深陷“二元結構”的泥潭: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并未完成,60%-70%人口仍住在農村,城鄉差距和對立依然嚴重。 二元對立的經濟社會結構,為2001年他信政府上臺后“民粹主義”惠民政策的實施奠定了雄厚的社會基礎。經過他信政府五年多的持續動員和政治化過程,此前不太關注政治的農民和城市貧民階層,被廣泛地政治動員起來,成為“他信派”政治勢力龐大的民眾支持力量(“紅衫軍”)。相反,以城市中產階級為主要支持力量的“反他信派”則以反對黨為組織中心,結合反他信的王室力量、軍人集團、地方寡頭、政客及其官僚(“黃衫軍”),與“他信派”形成了泰國民主特有的“民主拉鋸困境”:雙方都以“民主”為旗幟,動員和依靠各自的民眾支持力量,以“街頭抗爭”為主要政治斗爭手段,你來我往、相互拆臺。而貧富差距和城鄉對立的“二元結構”則為這種“民主拉鋸”提供了最為雄厚的經濟社會基礎。 |
相關閱讀:
- [ 05-23]泰國民主屢遭政變之囧 走出怪圈需各方妥協和解
- [ 05-23]軍事政變強制泰國民主反復重啟
- [ 04-28]泰國民主黨黨魁與軍方領導人會面 尋求解決政治危機
- [ 02-01]泰國民主黨領袖阿披實宣布不會投票 稱大選違憲
- [ 11-29]泰國民主黨提案被否后商討下一步策略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