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前夕,習近平又去看望“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梁”。 5月30日,習近平這回去的是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各族少年兒童致以節日問候,同時,還參加了該校的少先隊員入隊儀式,發表了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少年兒童中培育起來的重要講話。 在正式講話之外,黨報評論君來跟大家說說,習近平是怎么與小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童年。 當時,習近平參加民族小學的少先隊入隊儀式。令黨報評論君意外的是,習近平竟然能夠與孩子們一起高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看到這里,黨報評論君考考您,您還能記起少先隊隊歌的旋律與歌詞嗎? 之后,習近平重溫入隊儀式,對圍攏過來的孩子們說:“我是1959年上學,1960年入隊,因為年齡稍小,不是第一批,當時還哭了鼻子。”聽到這,孩子們笑了起來。總書記笑著問:“是不是沒出息啊?”一些孩子說:“是。”聽到這樣童真的對話,相信您也是會心一笑。 習近平還跟孩子說,他上學的時候也當過“一道杠”、“二道杠”,后來當中隊旗手、中隊組織委員、中隊長。他諄諄教導孩子,“‘一道杠’是一種責任,‘二道杠’就是更大的責任。你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時刻準備著,將來要接班。” 黨報評論君得知這個細節的時候,不禁開始好奇,當七常委也是小孩子的時候,他們都有過怎樣的經歷呢?我們的童年,無論幸福,還是苦難,都已化作美好,存進記憶。如何讓孩子的童年,更加快樂,更加純粹,成為我們如今牽腸掛肚的“美事兒”。看看七常委的童年片段(注:14歲以下),也許會對自己的成長有些反思,對孩子的教育有些啟示。 習近平—— 生于1953年。 1962年,也就是習近平9歲那年,身為國務院副總理的父親習仲勛遭受政治迫害。受此牽連,年幼的習近平在文革期間,受過批斗,挨過饑餓,流浪過,甚至被關押過。當時,他因不甘忍受欺負,得罪了造反派,習近平作為“黑幫”家屬被揪出,差一點進少管所。 這里,黨報評論君插播一段,彭麗媛陪同習近平出訪南非時提到女兒,說女兒很小的時候每天要練一個小時鋼琴,但她女兒對于這種教育很抵觸。如果女兒每天都練的話,“那她現在今天就可以像你們學生一樣在這里彈奏一首完整的曲子。”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學習發展,您是不是也碰到“第一家庭”一樣的煩惱。 李克強—— 生于1955年。 在祖籍地安徽定遠,李克強當過放牛娃,“給自家莊稼地看青”。其父曾任安徽鳳陽縣長,自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11歲那年,文革來了,學校“停課鬧革命”,李克強被迫輟學。輟學在家的李克強不想荒廢學業,拜安徽省文史館國學大師李誠為師,奠定了深厚的學識積累。 在李克強撰寫的《追憶李誠先生》的文章里提到:“就在這段時間里,李先生用平和的語調,時斷時續地向我講中國的國學,講治學的方法,講古今逸事……這種每天近一小時的講解、談論夾雜著議論,持續了近五年之久,幾乎穿越了我的少年時代。” 張德江—— 生于1946年。 兒時在遼寧臺安縣桓洞鎮一個叫做十八戶屯的小地方,此后多年的學習經歷,也一直在東北。 俞正聲—— 生于1945年。 在兒時,俞正聲一直跟隨中共革命元勛的父親奔波于多地。但是俞正聲從小就“高”而不“貴”,受到父母嚴格的家庭教育和艱苦奮斗的熏陶。1952年,俞正聲入讀北京八一學校。而在小學五年級時,俞正聲父母怕他染上“養尊處優”的陋習,就將他轉到胡同里一所普通小學就讀。 劉云山—— 生于1947年。 劉云山出生在山西忻州,少年時期就隨家人遠赴內蒙古求學工作。 王岐山—— 生于1948年。 王岐山父親,高級工程師,解放前在青島從事城市規劃建設工作,一度領取過國民黨上尉俸祿。因為這層關系,1950年代初運動一來,就有人把王家給查抄了,但到了1956年,建設部還是指名道姓,要把這位高級工程師調入北京。到了文革爆發,王岐山的父親又被造反派再次“揪”了出來。王岐山生于青島,1956年隨父從青島轉學到北京,并在那樣一個環境下渡過自己的童年。 張高麗—— 生于1946年。 張高麗是個“苦孩子”,出生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福建晉江東石潘徑村。他的祖輩都是當地貧苦的農民。張高麗不滿3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和農民一起上山種田下海捕魚,雖然家境十分貧寒,但張高麗自幼拼搏進取,憑著勤學苦讀,他考入了晉江僑聲中學。 (資料來源于新華社、人民網、鳳凰網、深圳衛視) |
相關閱讀:
- [ 05-31]習近平與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哈利姆互致賀電 慶祝中馬建交40周年
- [ 05-31]習近平與馬最高元首互致賀電 慶祝中馬建交40周年
- [ 05-31]習近平到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參加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
- [ 05-31]習近平看望少年兒童:“精忠報國”是一生的目標
- [ 05-31]習近平向少兒致節日問候:要時刻準備著 將來接班
- [ 05-31]習近平向少兒致節日問候:要時刻準備著 將來接班
- [ 05-31]習近平看望少年兒童:精忠報國是我一生目標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