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參與危舊房改造積極性不高 或因補償標準低
2014-06-03 06:50:1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近兩個月中,浙江寧波市、上海虹口區、廣東汕頭市相繼發生居民樓倒塌事故,引起人們的關注。日前,浙江省啟動危舊房大排查工作。如何排查和監管危舊房?發現危舊房后如何進行整改?無法整改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拆遷?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廣東和浙江。 危舊房大多建于上世紀50到80年代,質量令人堪憂 幾年前還是破舊的外墻、狹窄的過道、凌亂的電線、昏暗的采光;現在變為鮮紅的對聯、堅固的門窗、簇新的家具。廣州市越秀區大新路和寧里67號,印證了直管房危改項目的前世今生。 該房屋建于解放前,系二層磚木結構,原居住戶數為10戶,人均建筑面積不足10平方米,所有住戶共用廚廁。經鑒定,房屋外墻風化,縱橫墻明顯開裂,桁檁條被白蟻蛀蝕一空,存在嚴重的結構和消防安全隱患。如今,鋼筋混凝土框架,戶數減為6戶,每戶或三房一廳,或二套二房一廳,均設置獨立廚廁,人均建筑面積提高至15平方米以上。 “要是放在過去,碰到今天這種下雨的架勢,房子里早就是池塘里下大雨—無處留(流)嘍!”住在一樓的潘老伯說:“幸虧廣州市建立起了危房代治保障體系和應急搶險響應機制,能幫我們修了危房。” 廣州市國土局荔灣分局負責人說:“許多危舊房就像餅干,近似‘粉碎性破壞’,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危害。盡管付出了諸多努力,但危舊房的治理,還是像地里的韭菜一樣,割了一茬長出一茬,難以根治。”目前廣州市內處于最危險狀況的危破房,要數那些國有企業的宿舍房,這批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預制板磚混結構,安全系數偏低,改造迫在眉睫。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浙江省城鎮既有住宅房屋約21萬幢、740萬套。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約5萬幢、180萬套房屋,安全隱患較多。這些房屋多為磚混結構,黃沙、水泥等用材不達標也影響建筑質量,加上一些居民野蠻裝修,任意拆改承重墻、違法搭建、改變房屋外立面等,對房屋質量損害很大。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應在50年至100年,但近年來有一些樓房只使用20多年就出現嚴重質量問題。 |
相關閱讀:
- [ 04-15]浙江衢州舊房修繕工地塌方已致5名工人受傷
- [ 03-24]美國2月舊房銷量環比下降0.4%
- [ 01-20]福建南平外僑辦改造武夷山華僑農場百套危舊房
- [ 01-13]南平:深山舊房卻用新鎖 原來是非法儲藏點
- [ 12-07]詔安:600戶危舊房居民年底遷新居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