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井交一萬元錢才能用” ——遼寧朝陽惠民抗旱井成“搖錢樹”? “如果不是前幾天下了一場雨,今年的玉米連苗都出不來。”遼寧朝陽市建平縣沙海鎮四龍溝村村民吳景三說,“都是靠天吃飯,村里打了水井也不讓用,都鎖著呢。” 近日,記者在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采訪了解到,去冬今春,上述區域降水偏少,土壤墑情一度嚴重干旱。而包括此前國家、省市重點支持的遼西北抗旱水利設施在內的農田灌溉設備卻存在建而不用、建而難用、重建輕管等問題,造成該縣許多農民陷入“打井不讓用,種地靠天收”的尷尬境地。 “一口井交一萬元錢才能用” 記者注意到,吳景三的耕地位于四龍溝村西北部,在這里,有三棟井房立在地頭。走近一座井房,記者看到綠色的井房大門緊鎖,墻體上寫有“農發開2011-040”字樣,井房地基開裂,部分房基已經垮塌。離井房不遠處,有白色的水管露出地面,但大都已嚴重銹蝕。54歲的村民李德友說,這些水井都是2011年打的抗旱井,但村民從來就沒用過。 “當時村干部說了,要用水井必須按小組收錢,一口井交一萬元錢才能用。”李德友說,至于這一萬元錢交給誰,干什么用,誰也不知道。由于許多村民反對交錢,水井從建成后,一次也沒用過。 沙海鎮孟家窩鋪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這幾年村里陸續打了20多口井,但很多井沒有配套的水泵、電力等水利設施,水井無法使用。“前街5口井,2012年就打好了,都閑在那里,用不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建平縣百家洼鄉、沙海鎮等地區,許多抗旱井因為缺少配套不能使用的問題較為普遍。 沙海鎮四龍溝村村委會副書記李樹軍告訴記者,由于當地嚴重缺水,2011年,縣里出資給四龍溝村打了9眼井,但要求每口井要向澆地的村民征收1萬元的管理費。很多村民不同意,最終,井就閑置下來,一直沒有用,幾年下來損壞嚴重,但“井都沒人用,也就沒有專人管理。” 抗旱打井是惠民工程還是“搖錢樹”? 采訪時記者看到,離吳景三和李德友家的耕地不遠,有一片蔬菜大棚,這里的一座水井正在抽水灌溉。“大棚是外地人承包的,他們給村里交錢了,能用上這些水井。”李德友說。 大棚種植戶李大龍說,他們2011年從外地到這里承包土地建蔬菜大棚,已經快4年了。一直用村里當年打的水井灌溉,“水管是政府幫忙鋪的,水量比較足,按抽水的用電量繳費。” 在扎寨營子村,記者也看到了相似的情況。當地新豐牧業公司建設的23棟蔬菜大棚里全部用井水灌溉。大棚種植戶馬希洲告訴記者,這些蔬菜大棚種植的是青椒和茄子等,每3天澆灌一次,水井是租用的當地一所學校的水井,水量充沛,可以滿足灌溉需要。 對此,一些村民提出質疑:“政府打的抗旱井,為什么要交一萬元管理費才能用?村委會說水井沒水,為什么蔬菜大棚卻能抽出水來?抗旱打井到底是惠民工程還是成了村里和鎮里的‘搖錢樹’?” “九龍治水” 700多眼井只有200眼能用 記者了解到,沙海鎮四龍溝村建而未用的抗旱井主要由建平縣財政局負責建設。建平縣財政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潘繼峰稱,四龍溝村每眼水井包括配套大約投入10萬元,水井打好后,由財政局牽頭進行驗收。對農民反映的征收1萬元管理費,潘繼峰稱財政局沒收過管理費,水井的管理由村組負責。至于部分水井建好后一直未用的問題,他表示村鎮沒有向財政局反映,他們不知情。 隨后,記者來到建平縣水利局。建平縣水利局工程師信洪林解釋說,建平縣共有耕地270萬畝,只有64萬畝能用上水澆地。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只有耕地集中連片面積達到5000-10000畝,才能列入水利建設項目,向上爭取資金。“全縣有將近210萬畝耕地用不上水澆地,政府不能都管。” 信洪林說,2000年遼西地區大旱,國家、省市配套資金支持建平打了700多眼抗旱水井,平均每口井投入資金約3.5萬元。目前,只有200眼井配套了電力、水泵和管線等設施,可以正常使用,其他的500多眼井大多閑置未用。 談到抗旱水井的管理問題,建平縣水利局副局長賈玉朋說,目前建平縣的抗旱水井水利部門管理的不到1/4,財政、國土、發改委、農業、扶貧等各部門都參與了抗旱打井工作,導致無計劃打井、打井質量良莠不齊、重建輕管等諸多問題。 記者問到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旱情,信洪林表示,除了加強農村井管員的培訓,縣水利局正在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爭取再打200眼抗旱水井”。記者問:舊有的抗旱井沒有有效監管,再新打水井會不會重蹈覆轍?信洪林沒有給出明確回答。 (記者 孫仁斌) |
相關閱讀:
- [ 06-02]湖南全力應對“端午水” 防汛不力將嚴厲追責
- [ 05-24]南方多省份持續強降雨 數十萬人受災
- [ 05-15]持續強降雨致江西30萬人受災 后期防汛形勢不容樂觀
- [ 05-11]國家防總:新一輪強降雨將再襲江南華南
- [ 04-21]山東緊急撥付資金2000萬元支持受旱地區
- [ 04-01]國家防總通報各地防汛抗旱行政責任人名單
- [ 04-01]汪洋:做好防汛抗旱 確保大江大河和重點水庫安全
- [ 03-30]陳雷來廈門調研 加強防汛抗旱應急能力建設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