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粒子來源的不同意見 這樣看來,具有強粒子發射的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最有可能是775年左右碳14高增長的起因。 但是據日本麥亞克等人計算,775年左右的碳14產生率是每平方厘米6乘10的8次方原子。為了匹配這一高生成率,太陽粒子的通量必須很高。因此他們得出結論:775年左右碳14的增長太快,以至于不能由正常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引起,所以太陽粒子起源的可能性很低,應當拋棄。 但是,這個結論應該是不正確的。原因是他們所使用的碳循環模式忽略了深?!畲蟮暮?2%到95%全部碳的容器,大大地高估了對流層背景碳14濃度。其結果要么是發生在775年左右的一個不可能的超強太陽耀斑和日冕,要么是一個起因未知的超強銀河宇宙線事件。 與麥亞克等人不同,烏叟斯肯等人使用了不同的碳循環模式來計算碳14生成率,得到的結果是每平方厘米1.3乘10的8次方原子,大約比麥亞克的計算值低5倍左右。這一較低的碳14生成率,能夠合理地與具有強粒子發射的普通強太陽粒子事件相聯系。 基于烏叟斯肯小組的研究,如果與碳14高增長相關的事件是太陽粒子事件,那么那一次太陽爆發的能量,大約2倍于1859年的卡林頓太陽粒子事件——過去155年中有記載的最強太陽粒子事件。公元775年左右的太陽爆發事件,應該是過去11400年中最強的太陽爆發事件。 《舊唐書》中記載成關鍵證據 關鍵的一環在于,強太陽粒子事件不但產生碳14的高增長,它們也能通過大氣原子分子的電離,激發和退激發產生強極光。極光是磁緯較高地區上空大氣的彩色發光現象,由于地磁場的作用,高能粒子繞磁力線做螺旋運動向磁極區域漂移,所以極光常見于高磁緯地區。而如果是超新星爆發,則不會引發強度那么大、持續時間那么久的極光。至于其中的科學原理是什么,由于涉及過于專業的內容,我們就不在這里詳細解釋了。 歷史上的強極光事件可能記錄在各種歷史文獻中。早在公元前數千年,中國就開始觀測極光,因而有著豐富的極光記錄。而775年左右的太陽爆發事件,正是在《舊唐書》中找到了關鍵的證據。下面介紹的就是舊唐書中的詳細記載。 唐朝大歷十年 “十二月丙子夜”(即中國農歷774年12月11日夜,或公元775年1月17日夜),“東方月上有白氣十余道,如匹帛,貫五車、東井、輿鬼、觜、參、畢、柳、軒轅,三更后方散”。其中“東方月上”指極光大致方位高度;“白氣”指極光,是各種不同顏色的綜合效果;“匹帛”是展開的絲綢,說明極光呈現的是帶狀形態;“貫”是貫穿覆蓋,表示極光的產生區域;“貫五車、東井、輿鬼、觜、參、畢、柳、軒轅”,說的都是極光在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宿方位;“三更后方散”,給出這一超級極光的消散時間是在三更之后,即半夜1至2點之后。 《舊唐書》借助中國星宿圖,準確生動地記錄了這次強極光。將星宿圖上的極光投影到地面可知,極光發生的區域跨越東西南北,覆蓋了北半球的相當部分。極光最可能是從晚上5至6點左右持續到半夜1至2點以后,持續時間約為8小時。因為不同能量不同方向的太陽粒子需要不同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它們的產生時間最可能是775年1月14至16日。 基于以上分析討論可斷定:公元775年左右發生了超強太陽粒子事件,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碳14高增長和強極光。因此,11400年以來最強超級太陽粒子事件被首次發現鑒定。 延伸閱讀 假如發生在今天 將會危及航天員生命 太陽粒子事件中質子占主要地位,相應于775年的太陽質子輻射計算結果顯示,近地空間飛船內部的輻射風險為50%到100%,遠遠超過美國宇航局推薦的3%的終生輻射風險限值,輻射是致命的。 所幸的是,當時人類還沒有技術可以破壞,在地球大氣層的保護下,775年太陽粒子事件引起的地面輻射風險小于1%,人類得以幸存。 但要是發生在今天,人類就不會這么幸運了。除了航天員的輻射風險,強太陽粒子事件還可能對地面和空間微電子學和光電子學器件、通訊設施以及電力網絡產生嚴重破壞,如1859年的卡林頓強太陽粒子事件,幾乎使北半球的電報系統完全癱瘓,因此強太陽粒子事件的輻射防護和預報研究極為重要。 從775年太陽爆發事件研究中我們得到啟發,必須尋找鑒定更多的歷史強太陽粒子事件。為此我們將廣泛調研中外強極光歷史資料,測量分析古樹和珊瑚年輪碳14的變化,計算太陽高能粒子的強度和輻射,建立數據庫,研究數學物理模型,尋找歷史上強太陽高能活動和粒子輻射規律,幫助實現空間天氣和太陽粒子輻射預報。 |
相關閱讀:
- [ 06-03]海歸院長施一公:首位獲愛明諾夫獎的中國科學家
- [ 06-03]科學家研制微型機器人 可在子宮內為胎兒做手術
- [ 06-03]科學家模仿"X戰警":發明金剛狼爪、萬磁王靴
- [ 05-30]多國科學家吁世衛組織勿把電子煙列為煙草產品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