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光環不再 需正確看待留學 案發后,汪永的母親寬恕了自己的兒子,與汪永一起赴美留學的同學也寄來《呈情書》,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汪永,均向司法機關請求從輕判罰。6月4日,上訴期限的最后一天,截至記者發稿時,汪永仍沒有提起上訴。如果汪永不提起上訴,意味著案件審結,不過此案留給人們的思考依然很多。 出庭支持公訴的閔正兵說,伴隨國內經濟不斷發展,與歐美等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留學生頭上的光環已不再有過去那么光鮮。然而,在內心深處,留學他國的這些驕子中,不少人仍保有一種強烈的優越感。可走上社會,同國內的親朋好友一比較,發現這種優越感逐漸消失,難免產生巨大落差,這也正是誘發汪永抑郁情緒的重要因素。 閔正兵認為,現階段送孩子出去留學,作為父母首先要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留學,留學不是一種虛榮,不是掙面子的事,而是增長見識,感受不同的教育模式。其次還要關注孤身一人在外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封閉、缺少溝通的環境容易引發心理疾病。 “因游離于美國主流文化外的少數族裔身份產生的焦慮,這是每個出國留學或者工作的人多多少少都共有的。”與汪永一起出國留學、相識達十一年的同學吳啟亮,在開庭當天向李恩東寄來的《呈情書》中坦言,汪永將這種焦慮以及在國外所經歷的感情挫折、實驗室風波,全都深埋心底,最終化為對成功的強烈渴望。期望越高,失落越深,出國后的他不再如大學時快樂。 “受挫折的人很多,為什么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卻會產生嚴重的精神障礙,其中的關鍵在于心理疏導。”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認為,有的人自我調節能力強,面對挫折能夠自我疏導,而有的人則需要家人、朋友,甚至心理咨詢師幫助才能舒緩心理壓力。目前,我國社會心理疏導體系不健全,心理咨詢從業隊伍、心理疏導機構都極其缺乏,公眾對此也缺乏正確的認識。“在一些發達國家,看心理醫生就像看感冒一樣,但目前國內各界對心理疾病還缺乏足夠的重視。”張純說。(記者朱國亮 凌軍輝) |
相關閱讀:
- [ 06-04]精神病兒提刀弒父 稱嫌其咳嗽聲影響休息
- [ 03-13]給檢察官寫信揭家暴心路 臺弒父大學生被判8年6個月
- [ 02-28]精神病男子涉嫌持鐵錘殺死祖母 7年前相同手法弒父
- [ 12-10]親生兒弒父叔叔指導拋尸母親幫忙 3人逃亡晉江
- [ 11-20]美弗州發生“弒父案” 州議員被兒子刺成重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