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的國際舞臺上,奧巴馬政府的表現讓人感覺到有些鬧騰。先是政府大員哈格爾在亞洲大放厥詞,公然指責中國。然后,總統奧巴馬親自披掛上陣,在波蘭宣布美國將增加在歐洲的軍事存在。這期間,空中還回響著奧巴馬“美國再領導世界一百年”的豪言。“跛腳”總統奧巴馬為何在外交領域突然發力?
信譽:受損之后忙彌補
“美國的目標是要重振其全球領導力。”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沈丁立這樣評價奧巴馬政府最近的一系列動作。沈丁立認為,在利比亞、烏克蘭等問題上,美國的表現給盟友們的感覺是美國不再想做世界老大了,或者是已經沒有能力坐穩這“第一把交椅”了。奧巴馬政府最近的動作就是希望能扭轉這種印象。
奧巴馬政府的外交,尤其是其第二任期內的外交飽受詬病。無論是在利比亞問題的縮頭、敘利亞問題上的魯莽“紅線”,還是克里米亞問題上的無可奈何,奧巴馬的外交已被各界貼上了“軟弱”的標簽。《經濟學人》5月3日的封面頭條就直接質疑了奧巴馬的信譽:“美國會為何而戰?”即便是為奧巴馬的外交政策辯護的《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大衛·伊格內修斯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信譽”的確受到了一些“損失”。
5月底奧巴馬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正是對其外交政策的辯護。他反復強調,“美國必須一直在世界舞臺上擔當領導者”,他認為現在真正的問題不是“美國能否領導,而是美國怎樣領導”。不過,外界并不買賬。《紐約時報》的評語就是:“演講雷聲大,雨點小,幾乎毫無新意可言,缺乏戰略概括性,很難消除批評者的聲音。”
或許是為了讓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奧巴馬親赴歐洲,承諾將增加約10億美元的軍費,用于加強在中東歐的防衛力量。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美國將在歐洲部署約6.7萬兵力,并將向黑海和波羅的海派遣更多美國艦船等。
選票:繞不開的“緊箍咒”
奧巴馬似乎有些焦慮。11月中期選舉越來越近了,奧巴馬本人的支持率平平,形勢對民主黨不利,參議院似乎在逐漸脫離民主黨的控制。《華盛頓郵報》刊文指出,共和黨人相信,如果他們奪回參議院,繼而在明年控制國會兩院,奧巴馬總統將束手無策。屆時,奧巴馬將由“跛腳”變為真正的“瘸腿”,其任期剩下的兩年將很有可能一事無成。
形勢不容樂觀。在國內,被奧巴馬視為“心頭肉”的醫改依然爭議不斷。4月1日前夕,美聯社完成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醫改法案的支持率降到26%,創下誕生以來的最低紀錄,民主黨自己提供的數據也只有27%。從最初在國會“低空飛過”、涉險贏得最高法院“不違憲”的裁決,到引發兩黨惡斗、政府關門,奧巴馬的醫改方案一直處于風浪中心。實施過程中,醫保選購網站接連故障甚至癱瘓,導致數百萬購買者丟失原有低價保險,嚴重削弱了奧巴馬作為總統的權威與信譽。在中期選舉到來之前,依然有許多人認為,被奧巴馬認為與擊斃本·拉登同等重要的醫改只會為民主黨減分。
對于奧巴馬政府而言,短期內已無法在內政方面為自己加分。于是,他們似乎很自然地轉向了國外,開始了外交舞臺上的張揚。
克制:不打仗還能做老大?
對于奧巴馬闡述的外交戰略,有人用“奧巴馬主義”來概括,其主要特點就是在全球干預和孤立主義之間尋找一條中庸的道路,以維持美國的領導地位。沈丁立則傾向于用“聰明外交”:“美國現在的外交特點其實就是在國力衰弱的過程中,靠聰明,不打仗還能做老大。”
有人慨嘆奧巴馬是個“生不逢時”的美國總統。美國的國力相對衰弱已是事實。沈丁立指出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對國際法、國際公約的態度。他說:“美國稱霸已久,習慣了‘霸主’的范兒,對于國際法、國際公約中那些對美國有好處的就拿來用,沒有好處的就不用,甚至還會違反一部分國際法或者公約。但是如今,美國在處理許多問題時都會要求各國遵守國際法。比如在敘利亞問題上,美國就強調了禁止使用化武的日內瓦公約。”
在西點軍校的演講中,奧巴馬為美國使用軍事干預畫出了“紅線”:只有在那些美國利益遭到“直接侵犯”的情況下才會動用美國大兵。奧巴馬對于使用軍事力量的克制贏得了包括伊格內修斯在內的一部分分析人士的認可,因為這種“克制”,伊格內修斯甚至將其與艾森豪威爾相提并論。沈丁立也說:“奧巴馬正在通過行動讓自己成為值得拿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認真也罷,玩笑也罷,美國全球干預的時代正在遠離我們,奧巴馬政府最近的張揚表現并不會改變已經成型的大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