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戰俘竟成美總統候選人 美軍歷史上最有名,也最成功的戰俘之一當屬約翰·麥凱恩。盡管麥凱恩在越南的戰俘營中被迫簽署了一份認罪書,不過這位美國海軍上將的兒子依然被塑造成美國英雄。 1967年,麥凱恩是一名31歲的少校。在成功完成5次轟炸任務后,1967年10月26日早晨,麥凱恩駕駛的天鷹攻擊機被一枚蘇制防空導彈擊落,墜毀在河內的竹帛湖附近。麥凱恩恢復意識后,發現自己已被數百越南人包圍。麥凱恩隨即被轉移至華盧監禁所。 麥凱恩的獲釋要感謝美越《巴黎和約》的簽訂。當了5年半戰俘的麥凱恩終于在1973年3月15日被釋放。有意思的是,麥凱恩雖然有過獄中認罪的“劣跡”,但他獲釋后卻沒有怎么經歷審查。 回國后,當時尚拄著拐杖的麥凱恩甚至受到尼克松總統的親自接見與問候,他成為了所有越戰老兵的代表。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反戰情緒中,“英雄”麥凱恩迅速進入政壇。2008年,麥凱恩參議員贏得了共和黨內的總統候選人提名,險些入主白宮。 伯格達爾被囚的經歷估計會讓麥凱恩想起過去。但麥凱恩在有關伯格達爾的聲明中只簡單表示“對伯格達爾安全回家感到欣慰”。他話鋒一轉:“不過,出于對美國民眾和處于阿富汗戰場危境的美軍官兵的保護,我們有責任對奧巴馬與塔利班所簽署的任何協議追根究底。” 記者觀察 騙人的美國戰俘文化 奧巴馬政府為何要如此倉促地救出一個嫌疑重重的戰俘,哪怕不惜冒著違反法律程序的指控?奧巴馬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借此凸顯自己對任何一名美軍士兵“不拋棄不放棄”的承諾,以爭取和鞏固支持民主黨的基本票倉,即一貫反對美國參加阿富汗戰爭的那部分美國人。 奧巴馬看似不成熟的舉動其實迎合了美國人心中的戰俘文化。美國有特殊的戰俘文化,他們喜歡將戰俘營中挺過來的戰俘們當成英雄一樣看待。 約翰·麥凱恩從戰俘到總統候選人的成功并非個案。二戰時期,曾經在菲律賓戰場向日軍投降的美國將軍溫萊特,也同樣是被美國人看成大英雄。1944年5月,已經被俘虜兩年的溫萊特沒有被美國人忘記,他成為美國《時代》雜志的封面人物,人們稱贊他曾經在菲律賓戰場長達5個月的頑強抵抗。 美國的這種文化態度與東方有著天壤之別。在日本的恥感文化中,成為戰俘是一個戰士最無法接受的恥辱,所以二戰中日本軍人寧可自殺也不愿被俘。 將戰俘包裝成英雄是美軍最擅長的宣傳方式之一。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女兵杰西卡·林奇被俘后又被美軍士兵營救。美國軍方在宣傳報道中說,林奇朝著敵人連開數槍,直到耗盡最后一發子彈。林奇因此一舉成為伊拉克戰爭英雄,成為美軍英雄主義的化身。但三年后,林奇在國會的聽證會上親口承認,自己并不是英雄,當時自己的槍卡殼了,沒有放一槍一彈,只是跪在地上祈禱。 這一次,奧巴馬設計的“英雄回家”劇恐怕是要演砸了。在Facebook上,一個名為“伯格達爾不是英雄”的群組12小時內就征集到5200多個簽名,要求以擅離職守罪處罰伯格達爾,而非將之包裝為英雄。 雖然有上述失敗的宣傳案例,但美國軍方未來并不會放棄對戰俘的包裝,他們需要針對美國民眾的文化心理進行宣傳策劃。事實上,美國人歷來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一個完美的戰俘神話無疑是國內各階層的粘合劑。 |
相關閱讀:
- [ 06-03]交換戰俘:奧巴馬的新“賭注”
- [ 05-05]揭秘日軍“死亡戰俘營”:高度專業性高死亡率
- [ 05-05]日軍死亡戰俘營揭秘:死亡率遠超德國戰俘營
- [ 04-30]外媒:烏東部親俄派就釋放“戰俘”開條件
- [ 04-04]93歲二戰老兵著書揭露日軍在二戰期間凌虐戰俘
- [ 12-01]丘吉爾孫女訪問臺灣 參訪金瓜石戰俘營(圖)
- [ 11-13]女志愿軍憶審戰俘:美國兵哭哭啼啼很快就招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