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全球最大科技數據國際學術組織——國際科學理事會旗下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主席郭華東8日指出,大數據在科研領域蓬勃發展,2013年全球發表的700余篇大數據科研論文占10余年來1200篇論文的一半以上,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等非科研領域也獲廣泛應用,大數據離老百姓越來越近,互聯網上,大數據應用更是無處不在。可以說,“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 由CODATA主辦,世界數據系統、未來地球計劃、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研究數據聯盟、地球觀測組織、國際數字地球學會等7大國際組織/計劃和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共辦的“大數據與科學發現國際研討會”當天在北京開幕,郭華東在會間接受媒體采訪時作上述表示。 他說,大數據的重要貢獻之一,便是給科研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科學家認識自然、獲得科學發現的方式,已從傳統的觀測階段、實驗階段、模型階段,發展到當前的大數據科學發現階段。比如,在全球變化研究領域,可以通過對區域地表動態變化開展大數據分析,將能得到區域目標過去發生了什么、現在正在發生什么、將來可能會發生什么的科學結果。 同時,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測,也有望借助大數據提供科學支持。面向未來,隨著大數據的不斷積累,處理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可“喚醒”沉睡的數據,大數據將在科學研究和社會生活等各領域“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位CODATA成立44年來首名中國科學家主席還提出“科學大數據”概念:作為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大數據正在使科學世界發生變化,驅動著科學研究進入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范式這一全新階段,他以數字地球、全球變化、高能物理、基因組計劃、深空探測為例分析稱,大數據與大科學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在大數據概念與應用實踐中,互聯網大數據與商業大數據均已得到廣泛重視和快速發展,與之相比,科學大數據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能力有待快速提升。”因此,如何挖掘科學大數據的能量與潛力、更好利用科學大數據為科學發現服務,使大數據、大科學、大發現融會貫通是當務之急。他提醒說,大數據應用的關鍵之一——數據共享“這座高山還遠遠沒有翻越過去”,也是目前大數據發展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大數據是財富,大數據是資源,大數據是科學研究的戰略高地。大數據正在改變人們的科研方式,大數據已成為人類認識自然和行星-地球的新鑰匙。”郭華東提出,“要把大數據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真正把大數據當作國家重要資源來謀劃發展戰略”,應該加強國家大數據頂層設計,并出臺相應政策全面推進。他還呼吁全球科技界重視科學大數據在各科學領域的應用與發展,使之全面推動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完) |
相關閱讀:
- [ 06-06]中科院一中心副主任受賄10萬被偷拍 獲刑10年
- [ 06-04]中科院原副主任收10萬遭行賄人舉報 被判10年
- [ 05-28]中科院院士炮轟“大學排行榜”導向有誤:太浮躁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