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臨空經濟”待飛 “絲路效應”或成助推引擎
2014-06-10 17:39: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中新社西安6月10日電 (記者 張一辰)隨著中國首個航空城實驗區落戶陜西,“臨空經濟”成為該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過程中的熱詞。“陜西作為中國內陸地區不沿邊、不沿海、不沿江,在經濟發展與國際化程度提升方面,航空運輸業發展尤顯重要。”陜西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10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 在中國,“臨空經濟”并非新概念,但從未如當下般受關注。由機場的客流、貨物流而產生的產業聚集,如物流、航空制造、酒店娛樂等匯集而成的地區被定義為臨空經濟區。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多個城市相繼對臨空經濟區的建設拋出“橄欖枝”。 據官方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有27個省(區、市)的51個城市先后提出54個臨空經濟區的規劃與設想。其中包括武漢、長沙、重慶、鄭州、西安等中西部地區,競爭異常激烈。 2013年9月,中國領導人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西北、西南等“絲路”沿線省份高調“出擊”,多以打造“絲路經濟帶新起點、橋頭堡”之類命題示人,爭取政策紅利。 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曹允春表示,陜西建設西安航空城實驗區,亦受到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政策的惠及,在絲綢之路經貿往來中,該地區的區位優勢將通過航空領域發展得以放大。同時,西安在航空物流貨源及航線數量方面仍存短板,當局需要采取針對性辦法。 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2604萬人次,同比增11.2%,在內地機場中排名第8;貨郵吞吐量17.8萬噸,內地機場中排名第15。 據《西安航空城實驗區發展規劃》所描述,到2025年,航空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分別達到6700萬人次和70萬噸左右。然而,該實驗區要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開放“門戶”的愿景尚待時間檢驗。 方瑋峰認為,“臨空經濟”的快捷性使之與國際貿易時間長、空間范圍廣、時效要求高等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業態相適應,陜西作為中國重要航空產業聚集區,已形成集大中型飛機研究、設計、試驗、生產及教學培訓為一體的航空科研生產體系,航空城實驗區在此間建立有利于國家臨空經濟發展布局。 陜西省省長婁勤儉表示,陜西位于中國幾何中心,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需要建設立體化的交通樞紐。該省為打造物流集散中心,加強直聯航空通道,將全方位考慮建設空中絲綢之路。(完) |
相關閱讀:
- [ 01-29]福州打造綜合性新型臨空經濟區 企業入駐有重獎
- [ 08-20]福州與海航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合力發展臨空經濟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