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促產業更新換代 中國發展需克服三瓶頸
2014-06-15 13:10:05??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當代科技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這個過程。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新的突出態勢是,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美國能夠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與它擁有一套推動先進技術迅速轉化為科技成果的機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成果迅速產業化可能至少需要以下幾個條件:一、具備足夠大的市場需求;二、擁有科研成果轉化的順暢機制;三、存在完善的資本市場;四、出現良好的產業公地。此外,完善的產權保障制度對于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非常必要。 創新是發達工業國家經濟戰略核心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國立大學教授、教育專家吳仲和對本報記者表示,美國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上較好地把握了政府、研究機構與企業界之間的關系,三者之間既有密切合作,又發揮各自主動性,使美國將新發明、新創意轉化成新產品、新服務的能力非常強大。美國重視前沿學科和公益項目研究,但不直接進行商業開發,一般性的研究以及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與服務的任務由企業主導。 上世紀90年代,位于德國埃爾朗根的弗勞恩霍夫集成電路研究所發明了MP3格式。這一格式改變了人們聽音樂和購買音樂的習慣。這不僅僅是一項科技發明,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這一創新為德國聯邦和各州每年帶來3億歐元稅收,并保障了9000個就業崗位。如今,該研究所在音頻和多媒體方面擁有100多名研發人員,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音頻編碼研發中心。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德國市場觀察部經理馬克·倫費爾德對本報記者表示,科學界和經濟界的緊密結合,是德國研發環境的一大特點。德國400多所大學和高等專科學院形成了密集的發散狀網絡,為研發環境構筑起堅實基礎。美國奧巴馬政府就參照弗勞恩霍夫研究機構的模式提出建立全美制造業創新網絡。 英國各地區、大學都會設置相應的機構,扶持尚待起步的創新項目和技術發明。英國主管大學與科學事務的國務大臣戴維·威力茨指出,科技創新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起著核心推動作用,政府對科研領域增加資金投入,可以確保國家在全球研發領域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賀俊認為,科技創新是維護一國國家安全、實現可持續增長、提供高質量工作崗位和生活的根本保障,是發達工業國家經濟戰略的核心。 產學研結合促進創新成果轉化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張旭對本報記者表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暢,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問題,各發達國家也在采取措施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值得我們借鑒:第一,不斷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第二,消除大學和科研院所在成果轉化中的障礙;第三,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多樣化的評價機制。 馬克·倫費爾德說,德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約1/4的預算都被投入到高校以外的研究機構,比如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亥姆霍茲聯合會以及萊布尼茨學會。2012年,這4個研究機構的經費大約有85億歐元。 技術戰略委員會是英國支持企業技術轉化活動的最主要機構,對英國創新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該委員會上月發布的新年度計劃,宣布將未來一年對英國創新企業的資助金額提高到創紀錄的4.4億英鎊。該委員會主任伊安·格雷對本報記者表示,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9日決定向該委員會創立的生物醫學研究項目增加投資4800萬英鎊,包括資助研究機構及企業進行的鑒定阿爾茨海默癥(老年癡呆癥)的血液測試、基因療法治療帕金森癥等70個科研項目。 從半導體到處理器,從軟件到互聯網,美國硅谷每一代科技創新產品都與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周邊研究機構的技術支持分不開。依托大學或科研機構,使科研與生產高度結合,實現研發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已被人們稱為“硅谷模式”。可以說,開放的美國市場體系促進了企業的競爭意識,激烈競爭中的美國企業又成為科技創新鏈條的關鍵環節。 吳仲和指出,美國企業對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意識居于世界前列,這與美國企業之間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分不開。當人們談到蘋果、戴爾、臉譜等許多知名企業時,總會發現它們不是誕生在車庫,就是學生宿舍。正是由于市場準入和退出的門檻都很低,企業必須全力推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產品與服務,將科技成果轉化成商品的動力十分充沛。 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藤岡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日本民間企業掌握主導權,是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過程中的重要主體。同時,日本技術人員及商品生產者以美國的技術研發及大量生產的手法為目標,并最終實現“追趕、超越”。 創新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根本動力 張旭認為,創新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根本動力。從歷史上看,幾個重要制度的建立,為激發創新活力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一是知識產權制度,它保證了企業可以從創新中得到回報,是推動創新發展強有力的政策工具;二是鼓勵自由競爭的制度;三是對創新的資助制度。 英國IXICO公司是一家從事醫學影像研究為主的企業,與多家公司聯手開展多項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涉及領域包括癌癥、神經系統疾病等的診斷和治療。2008年該公司獲得了技術戰略委員會100萬英鎊的支持,用于開發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臨床藥物實驗結果的醫學影像分析平臺,現在該平臺已經成為醫藥公司開發老年癡呆癥藥物的主要測試平臺。 最初投入實際應用的產業機器人由美國公司制造。日本自1969年制造第一臺國產的產業機器人以來,一直在機器人制造領域不斷創新,其特色領域是工業用機器人和擬人機器人。在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峻的日本,護理型機器人備受關注。自2013年開始,日本已開始銷售面向臥床不起的老齡者等人群、可以自動處理排泄物的機器人。 旅比華人專業人士協會會長宋志偉致力在新魯汶大學的科技園區推動中比高科技孵化園項目。建設面積10萬平方米的孵化園可以“拎著技術入駐”,一切只為把高科技成果“孵化”好。新魯汶大學的科技園區負責人菲利普·巴若斯說,比利時主要大學都有自己的科技園區,孵化園與新魯汶大學合作共同孵化科技成果,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孵化出成熟的研發成果,大大縮短了開發、應用新技術的時間周期。 賀俊認為,中國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總體上看,目前制約我國科研成果轉化的困難和瓶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于科研體制的問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弱,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二是企業自身缺乏對技術路線進行規劃和主導的能力;三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科研成果轉化的機制不暢,其中,最重要的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人員和學生的學術創業活動還不夠活躍。 (記者陳一鳴、鄭紅、白陽、賈文婷、劉歌、強薇、彭敏) |
相關閱讀:
- [ 06-14]科技創新正改變世界面貌
- [ 06-09]習近平: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
- [ 06-03]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 [ 05-24]習近平:走好科技創新先手棋 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 [ 12-23]河北首屆科技創新創業大賽 源頭除霾技術摘金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