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投資“退燒”顯現市場理性 增速創多年新低
2014-06-16 06:57: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調控促市場回歸理性】 面對退去熱度的房地產市場,購房者的觀望心態日漸明顯。“經過了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階段,這是很正常的,應當理性看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部分三四線城市由于產業支撐和人口流入有限,房價回調已持續了一段時間,這也使得房地產市場預期有所變化。 事實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分類調控”的效果已經基本從房地產市場的分化結果中有了明顯的呈現。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馮俊看來,解決好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就好比用“兩條腿或者兩個輪子驅動”。他表示,第一條腿是發展住房市場,讓盡可能多的老百姓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市場上購置或者租賃住房;第二條腿,為那些沒有能力住上合適住房的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目前政府已清晰地把重點放在更努力地把保障房托底的事情做到位上。”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同時也就可以讓商品房、產權房軌道上的市場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在小幅正常波動中優化配置,健康發展。 【對“限購”不能求全責備】 在房地產市場承壓下行的背景下,一些三四線城市面對高企的庫存已經悄然開始微調限購政策。緣起于2009年、2010年左右抑制投機需求的限購政策是否仍有持續的必要,近期也引起討論。有學者表示,限購政策不符合經濟學原理。但仍有專家指出,房地產市場調控主要目標是追求供求平衡、市場平穩,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始終以堅持保護消費需求、遏制投資需求這個原則來進行,限購政策本身對老百姓的自主性需求并不產生太大影響,不能全盤否定其積極意義。 “中國的經濟是帶有行政調控的宏觀經濟,一般來說,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房地產本身是消費品,應該按照消費品的供需規律去看,而不能按照投資品的規律去評價,從目前的效果上看,限購政策顯然是已經起到作用了。一般家庭的第一、第二套基本住房需求并沒有得到抑制,基本滿足了剛需。”張大偉說。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分析指出:“總的來說,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迎來了多元化的新格局,價量放緩已經成為基本事實。未來若干年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動力將來自兩大需求,一是已經進城但沒有獲得本地戶籍的農村人口,以及期待進城的農村人口;二是已經進城但希望在另外的城市定居或者發展的人口。因此,限購政策也可以對應做出靈活調整,除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按兵不動外,其他城市可以因地制宜放開外來戶籍人口的購房限制,并完善配套的房產稅和房地產登記制度,利用好房地產拐點這一時期。” 本報記者 宦 佳 |
相關閱讀:
- [ 02-20]樓市投資價值調查結果顯示:多城市樓市風險暗藏
- [ 09-17]前八個月樓市投資超5萬億 財富效應加速樓市上行
- [ 06-24]中國銀行業經歷嚴重錢荒 熱衷樓市投資成為禍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