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僅是“游樂園” “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總部發言時這樣闡述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寺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的是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文化。 “然而,現今的‘看廟’文化體驗性不足。”戴斌說。 張廣瑞指出,作為宗教文化旅游,不應當長期停留在一種“游樂園”的水平上。張廣瑞介紹,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宗教文化旅游成功的案例。例如,歐洲從法國到基督圣城西班牙圣地亞哥的“朝圣之路”,漫漫800多公里,數以十萬計的游客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籍,不同信仰,不同民族,懷著不同的心情、目的和期望,行走在這條歷史文化之路上,對人生、對社會產生新的體驗和認知。 在韓國,那里的寺廟雖然遠沒有中國廟宇的規模和名氣,但很多年以前就開始“廟居旅游”活動,深受歐美游客歡迎。 去年,浙江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引起社會關注,由于報名者眾多,寺院因擔心影響活動的效果,后來不得不決定暫緩這項活動。“慈恩寺的做法雖然并非真正意義上旅游活動,但它是對中國宗教旅游長期停留在看廟層面的一種升華,是重視旅游體驗的一種創新,值得贊賞。”張廣瑞說。 燒出來的“香火利益鏈” 然而,伴著寺廟旅游的開展,爭議也隨之產生。 今年春節期間,浙江某禪寺佛像開光,第一支上香叫價11.8萬元,讓人咋舌。而每年春節,“搶頭香”、“燒高香”的新聞總能吸引無數眼球。 “燒高香”的原意是向神佛虔誠燒香,感謝神靈保佑。而如今,“燒高香”已經等同于“燒天價香”。動輒價值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上萬元的高香成為衡量虔誠與否的標準。 “燒高香”甚至成為一些寺廟的“賣點”。 香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有特色的一脈,自古以來,許多人都有燒香的習慣,有些是因為宗教信仰、禮佛敬神,有些是為了頤養身心、陶冶性情。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指出,在佛教儀式中,經常會唱《香爐贊》:“爐香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 焚香是人們借以和自然溝通、和神靈溝通的媒介,而只有至誠恭敬的心,才能感動諸佛。然而,這種精神活動在世俗社會中演變成了具有功利性的求平安、求生子、求升官、求發財,還演變成一種庸俗的攀比,人們認為香越燒越大、越燒越粗,就會有更好的回報,導致燒高香、燒頭炷香、燒高價香、亂燒香等亂象頻出。 有學者不客氣地指出,“燒高香”看似信仰,實則是對佛祖的“行賄”。 “真正意義上的寺廟旅游,應該是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是沉靜的,指向人心靈深處的。”戴斌指出,如今許多變了味的寺廟旅游將寺廟簡單地當作“景點”看待,游客走馬觀花,只為燒香,功利性強,不僅自己得不到文化體驗,也干擾了真正有信仰需求的信眾。 “很多人感覺,燒的香越多,佛陀越會保佑你,其實不是這個樣子的。”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心澄法師說。中國佛教協會在《關于在全國佛教界繼續大力開展文明敬香建設生態寺院活動的倡議書》中指出,燃香禮佛在于通過以恭敬心、清凈心點燃三支香的方式,傳遞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供養和皈依,感通虛空法界,得到十方三寶加持,與法界諸佛、菩薩溝通、交流。佛教提倡只要“心香一瓣”,即能普熏法界,凡有所愿,皆蒙感應,并不拘泥于禮佛時使用何種大小、名貴的香具。 “正規的寺院,只要不被一些商業利益集團綁架,都不會讓人去燒高香、算命,因為這跟我們佛陀的教義是相違背的。”中國佛學院教授宗舜法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強調,“這個不能把它當成是我們佛教的問題,也不是寺廟的問題。這是佛教被人家利用了,借佛教的外殼而已。” 由“香火利益鏈”引起的過度商業化,已經損害了佛教清凈莊嚴的形象。樓宇烈提到一個例子,幾年前,一家著名的寺院還曾發生過香客執意要燒高香,寺院不允許,引起沖突,導致寺院被迫關門。“香火錢的得利主要關系到賣香的商家,而很多佛道場所不堪其苦,都在采取積極措施,防治燒香的亂象。” |
相關閱讀:
- [ 02-18]薌城浦南村出巡日抬神明沖進廟 演非遺古儺
- [ 02-12]依姆進廟頭暈逛商場胸悶 醫生:心理因素是關鍵
- [ 10-26]祈求神明能逃過一劫 竊賊躲進廟里成甕中鱉
- [ 05-02]女子進廟清修 被要求脫衣后遭和尚撫摸猥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