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7日電(“新華視點”記者王曉潔、丁靜)針扎指甲、揪頭發撞墻、踩斷鎖骨……9歲女孩童童在北京農村國學班被虐事件,引發社會各方關注,也揭開了國學班亂象的冰山一角。 記者調查發現,少兒國學培訓概念火熱,“作坊”式國學班遍地開花,然而它們大多游離于監管視野,缺乏辦學資質、教育質量堪憂。專家建議,對無序發展的少兒國學班市場需加強監管。 女童遭虐曝出國學班之亂 今年春節前,河北保定女孩童童被母親送到北京順義去讀免費的“女德國學班”,不料卻遭“國學班老師”張紅霞令人發指的虐待,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目前犯罪嫌疑人張紅霞已被刑拘。 據報道,這個班只有3名學生。記者16日在順義區木林鎮業興莊村一條小巷子里看到了“女德國學班”,門上掛著一把嶄新的鎖頭,宅子外荒草叢生。旁邊小賣部的老板娘說,他們在這里租房子快一年了,經常來買水、買菜。不知道有小孩子在里面。 據了解,童童的母親在沒有實地考察國學班的情況下,就將女兒交給了張紅霞。而送孩子學國學的父母不在少數。 一位北京市海淀區的學生家長說,學習國學是修身養性的好途徑,她的孩子在“博古少兒國學”學習。 “博古少兒國學”在網絡搜索中位列推廣鏈接第二位。然而,記者實地采訪發現,這個國學班隱藏在一個居民區環繞的寫字樓內的公司會議室,門口也沒有掛牌。3名孩子在一起學習《三字經》,培訓班所有業務由一名老師負責。 記者發現,國學班的種類豐富:有上門輔導的,還有在寺廟授課的;有周末開課的,也有全日制“私塾”式的;有只教中文的,也有中英文雙語教育的;有只教經文的,也有教授八段錦、古琴的。 在深圳、北京等地的部分農村地區,甚至出現了成片的國學培訓機構,形成“私塾村”“國學村”。 然而,大量國學班都采用小班“作坊”式教育,只招收數個學生。一位國學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表示,國學班教育之所以都是小班教學,是因為市場真正的需求有限,雖然概念火熱,但影響力不及英語、數學、鋼琴等課程,大規模招生不現實。 無資質、亂要價、缺監管 國學班成“坑蒙班” “漢服熱”“古琴熱”……國學概念的火爆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當這一概念與教育培訓嫁接之后,就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一些所謂的“國學班”,更像是個“坑蒙班”。 無資質辦學現象普遍。教育培訓機構本該“先證后照”,即首先向教育主管部門申請獲得辦學資格證,再由工商部門頒發營業執照。然而在現實操作中,不少機構通過注冊經營“教育咨詢”業務的相關公司,即開門迎客。 當記者問到“博古少兒國學”班是否有辦學資質,接待記者的老師生氣地說:“我們有營業執照,你若是不相信我就不要學。”位于順義區的“三畏書院國學班”組織者黃先生則坦言,沒有辦學資質,“就是在教自家孩子時想普及國學文化”;“太和文思國際經文(兒童)書院”名譽院長劉兆基也表示,自己辦的是教育咨詢機構,不需要向教育部門申請資格證。 噱頭光鮮,漫天要價。國學培訓班往往打著大師旗號,收費不菲。劉兆基表示,太和文思的國學班收費是每月7500元,并且“只是目前的標價”,隨著未來教育資源的完善,收費將提高到1.5萬元,“我們能讓孩子與頂尖的大師接觸,范曾、劉歡,我們都可以聯系到。”黃先生說,三畏書院近30天的夏令營價格為3900元,書院包吃包住。 教學內容五花八門,師資無標準。在博古培訓班,老師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帶領孩子認字、閱讀、背誦。在一些教育機構,英語也成了國學班的講學內容。另外,許多教授國學的老師都無專業背景。“我原來是學建筑的。從2003年給我兒子補習國學開始備課,培訓機構的老師大多是自學的。”博古培訓班的老師常華告訴記者,學校就她一位老師,18門課程都是她來上。 市場無序,少兒國學培訓需監管“護航” 專家認為,國學熱有兩點現實原因:一是部分家長認為公辦學校的國學教育內容不夠豐富;二是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家長更加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希望國學經典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同時安排中國傳統文化與歐美文化、世界文化的講座,讓學生有對比的概念,有助于他們建立批判性思維。”位于后海的“柳蔭”書院創始人包慧群告訴記者。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教授劉衛兵表示,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的文化精髓。但當培訓班打出國學旗號時,相關監管不可或缺。否則不僅孩子沒有學到知識、未能領會文化,反而會受到安全的威脅。 此外,對于國學教學內容,專家認為也應該有所選擇、講其精神。 “一些傳統的經典未必適合現在的兒童。”長期從事古文編輯工作、熱衷于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王哲認為,《三字經》就不適合現代兒童,因為這是古人用來識字的教材,不符合現代人的學習習慣。 隨著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明確“英語降分、語文提分”,未來“少兒國學熱”或將持續發酵。專家表示,國學培訓的熱潮,對相關領域的監督與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部門應該明確相關教師、教材認定標準,規范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為少年兒童的安全保駕護航,讓他們能夠享受真正有質量的傳統文化熏陶。 |
相關閱讀:
- [ 06-16]不能讓“國學班”隱蔽地野蠻生長
- [ 06-15]國學班9歲被虐女童被捅下體 6歲女童臉被打青
- [ 06-14]10歲女孩上國學班遭虐待 針扎指甲被踩斷鎖骨
- [ 06-14]女童上“國學班”被虐:被逼吃廁紙 針扎指甲縫
- [ 05-08]國學班大熱背后的冷思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