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在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的災害現場,你總能看到這樣一群身著紅色救援服的人,這支隊伍就是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災難面前,他們奮勇當先,為廢墟下的幸存者打開生命通道;平日里,他們揮灑汗水,在廢墟訓練場上刻苦磨練。中央臺記者近日走進中國國家救援隊訓練的大本營——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探秘國內第一座地震搜救訓練廢墟建筑群。 怪石林立、挺拔巍峨,在北京西郊群山環抱的鳳凰嶺,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似一條巨龍盤踞于此。進入基地大門,是一塊占地6700平方米的訓練場。場地中央,幾棟幾欲坍塌的傾斜樓房,折斷的水泥預制板、裸露的鋼筋,模仿了真實的震后場景。 帶領記者參觀的,是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培訓部副主任王念法。80年出生的他,皮膚黝黑、兩鬢斑白。烈日下,他身著厚厚的救援隊藍色防護服、腳踩鋼板底長靴,邊走邊向記者介紹: 王念法:這是我們的綜合訓練場,這是適合中高級(學員)的,要帶領一個小組一個分隊來執行救援任務。 記者隨著王念法踏過厚厚的廢墟,邁向一棟灰白色的斜樓。它傾斜約18度,是國內首座斜向建筑。 這棟空空的斜樓共三層,沒有門窗,建筑主體相對完整。當記者步入大門,傾斜的樓梯,密閉的空間,加上人體重心偏移,總感覺有一股力量把自己往下拽,不抓住扶手都站不穩。 而王念法卻身輕如燕,如履平地般躍上二樓。他說,這是震后幸存者和地震救援人員要面臨的真實環境,幸存者一緊張,很容易會喪失方向感和基本判斷能力。 王念法:我們這個斜樓有幾大功能:一是專業救援隊在里面營救(訓練);第二個是志愿者、傷員的搬運(訓練),第三是社會的群眾來體驗。 滿是碎石的傾斜房間中央,王念法指著頭頂鑿開的一個一米見方的洞口,對記者說:“你看這個上面使我們從下往上穿透的(大洞)。樓梯全部都垮塌了,也進不去了。(我們只好)從下往上打。你從上往下垂直打好打,但是你反過來呢,很難打通。” 爬上斜樓樓頂,視野開闊,記者的失衡感才逐漸消失。放眼周邊幾棟面目全非的垮塌樓房,王念法說,它們是在建造后實施了爆破,變成了廢墟。 與現場救援相比,這里的工作沒有硝煙,卻同樣是戰場。王念法說,高效的救援需要平時科學的訓練和積累。 王念法:專業就是,通過這么多次的救援案例和教學實踐,以科學的方式方法、來組織、來實施。 十三年間,王念法參加了國際、國內十四次救援任務,是救援隊里參與救災次數最多的隊員。但他說,還要不斷學習提高: 王念法:你不能吃老本。以后的災情可能不光是地震,還有山體滑坡、泥石流,我們還要去一線,還有很多沒有遇見過的情況。 如今,王念法所在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不斷壯大,人數由初期的222人擴編至現在的480人。成立14年來,救援能力大幅度提升。 2009年,中國國際救援隊獲得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資格認證,成為亞洲第二支、世界第十二支重型救援隊。今年8月,救援隊將迎來聯合國專家組的第二次測評。 (記者王楷) |
相關閱讀:
- [ 06-18]福林氣體:開展地震應急預案首次內審
- [ 06-17]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發生4.3級地震
- [ 06-16]日本關東地區發生5.8級地震 福島核電站無異常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