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22日電 (陳曉增)有這樣一位村官,十幾年來,他每次召開會議,除了老人和小孩外,村民一定會在規定時間內趕到指定地點參加現場會等各類會議;他積極為村民辦實事,先后通過各種渠道為村民擔保借款100多萬元;他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調整種植結構,村民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上任時間)的30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0600元。
他就是新疆新和縣渭干鄉哈尼喀塔木村黨支部書記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
1997年1月,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出任哈尼喀塔木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初,他面臨一堆難題: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黨員、村民不愿意到村委會開會,工作無法落實到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000元,大部分農民生活困難;農民思想保守,只愿意種植棉花、小麥,不愿意種植紅棗、核桃。
為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在整頓“兩委”班子的基礎上,會同“兩委”班子成員走村串戶,動員一批愿意脫貧致富的村民組成考察團,先后到新和縣排先拜巴扎鄉示范村排先拜巴扎村、地區實驗林場考察、參觀林果種植業。臨行前,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做出硬性規定:每一名成員必須結對聯系一名林果種植大戶,了解其種植林果的經驗、做法。回村后,每人必須匯報考察、參觀心得。否則,所有費用由自己承擔。
這一招果然奏效,考察團成員均按這一硬性規定執行。“同樣是農民,為什么他們能種植核桃、紅棗,而我們的村民不愿意種?同樣是農民,為什么他們年收入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而我們村的農民卻沒有脫貧?難道我們村農民的智商就這么低?”在隨后舉行的考察、參觀座談會上,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引發考察團成員思考如何增收,迅速轉變了他們的思想觀念。他們紛紛表示愿意調整種植結構,將自家部分土地用于種植紅棗、核桃。見他們種植的紅棗、核桃效益大增,其他農民紛紛效仿套種紅棗、核桃。2000年前后,全村農民普遍種植了紅棗、核桃等果樹。目前,全村種植紅棗、核桃面積達到2100多畝(含套種面積)。
2001年推廣滴灌種棉技術,是該村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頭戲。起初,該村大部分農民不愿意使用滴灌技術種植棉花,認為成本高、收效甚微。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仍然實施示范推廣的辦法,要求村“兩委”班子成員先行先試幾百畝,結果每畝產量達到400公斤,比常規棉提高一倍。這一舉措引起轟動效應,次年,全村推廣滴灌棉1000多畝。
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還給記者講述了一個關于務工青年退還路費的故事。
2000年,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針對縣工業園區需要大量工人的實際,決定組織10名青年到園區務工創收。
“去園區務工,必須早去晚歸,我們的路費怎么辦?我們在哪里吃中午飯?”在征求務工青年的意見時,他們的一系列反問讓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極度尷尬。為增強他們的外出務工意識,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一狠心,當場答應由村委會給農民承擔路費、中餐費用(實際上由他個人支付)。
當年,這10名務工青年中,男同志可以掙到150元/天,女同志可以掙到80元/天。他們掙的錢慢慢多了,也逐漸領悟了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的良苦用心。次年底,他們一行10人紛紛登門感謝他的同時,主動要求退還先前村委會支付的路費及中餐費用。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既感到意外又為他們的思想轉變感到高興,當場拒絕他們退還相關費用的要求。
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介紹說,目前全村有50人在外務工,每人年勞務創收數萬元。今年35歲的蘇甫爾·伊明原來一直在外務工創收,前年回村后自辦塑料地膜加工廠,經濟效益可觀,僅給6名雇工發放的工資為每人每月3000多元。
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全村187戶900人,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0600元,部分農牧民超過3萬元;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目標是達到1.1萬元。
十幾年來,如果家里沒有特殊情況,哈尼喀塔木村農民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赴指定地點開會。十幾年來,縣、鄉兩級黨政安排的工作,哈尼喀塔木村都能在第一時間落實到位。這已成為新和縣的一大新鮮事。今年5月下旬,同行的縣委外宣辦主任杜剛告訴記者,哈尼喀塔木村的農民很信任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不僅源于他引領農民致富,還把農民當成親人看待,像他這種在百姓之中擁有較高聲望的村黨支部書記實乃難能可貴。
2011年,農民買木尼沙·尼亞孜的婆婆患有子宮肌瘤,在縣人民醫院接受治療花費1.5萬元。根據醫生的建議,需要轉院到自治區相關醫院治療。但買木尼沙·尼亞孜家生活困難,無法承受高昂的治療費用。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聞訊后,迅速趕到她家了解情況,動員她向銀行貸款3萬元,由他本人為其擔保,使她的婆婆及時在去魯木齊接受治療。
去年,農民艾爾肯·艾尼玩遭遇交通事故,導致腿部嚴重受傷,需要到烏魯木齊市接受治療。聽到消息后,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立即前往他家看望,動員黨員干部捐款2000多元,并根據他家的實際狀況,替他擔保借款2.5萬元,確保他能到烏魯木齊市治療。
十幾年來,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以個人名義前后為農民擔保借款100余萬元,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你給農民擔保借款,他們萬一不能按時歸還怎么辦?”
“他們按期歸還不了,我會先期墊付。但是,這100余萬元中,大部分農民已歸還了。”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對記者說。
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心里還有一本帳:村里共有10幾名體弱多病的農民,家里沒有勞動力。節日期間,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都要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前往慰問,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給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每年農忙季節,他都以取消義務工的方式,組織部分村民幫助他們干農活。
渭干鄉副鄉長冀棟賦介紹說,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曾多次到自治區黨校、地委黨校參加學習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廣州等地學習、考察,思維比較活躍,理論水平較高,管理能力較強,對發展村級經濟和引領農民增收等方面能與時俱進;他從不因自己是村黨支部書記而搞特殊化:有車——1輛摩托車、有地——38畝地;每到農忙季節,他都帶領農民干、示范給農民看,這種真心為百姓解憂、不以權謀私的行為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村官不是官,是為老百姓辦事的。既然當上了‘村官’,就應該造福百姓,不能辜負組織上對我的信任。”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說。
記者在哈尼喀塔木村黨支部辦公室看到,辦公桌上放滿了一大堆榮譽證書,既有集體的,也有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個人的。“在這50多本榮譽證書中,我對縣級‘十佳道德標兵’這個證書最滿意,也最引以為傲。因為全縣幾十萬人中,只有我們10個人。”說完,扎依木·阿不都熱依木笑了起來。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繼續以“十佳道德標兵”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身邊的百姓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努力做到讓組織放心、讓百姓滿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