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祖籍浙江,1938年生于上海,求學于北京。1963年,25歲的樊錦詩從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慕敦煌石窟之名去實習,為敦煌研究院的創始者常書鴻先生所挽留,于當年9月再赴敦煌,從此扎根大漠,守護莫高窟半個多世紀。如今,她是敦煌研究院院長,敦煌學研究權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被譽為“敦煌的女兒”。日前,在敦煌研究院,記者面對面見到這位考古學界的傳奇人物、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掌門人。76歲的她滿頭短短的銀發,瘦小,卻不瘦弱,對于個人的敘述她總是淡然帶過,但一當講述敦煌,她就露出了難得一展的笑顏,充滿了自豪。 事業與愛情在大漠綻放 還沒進敦煌,就讀過樊錦詩的愛情故事,也從考古界的朋友處了解到一些她跟同為考古學家的先生彭金章之間的故事:大學畢業前夕,偷偷將父親寫給北大的抗議信藏了起來,背個背包就義無反顧去了敦煌的樊錦詩那時已經與彭金章談了戀愛,她答應他,去敦煌看看就回到他身邊,回到他畢業分配所在的武漢大學。 1967年,兩人結婚,樊錦詩在敦煌住土洞、吃雜糧,但“敦煌的洞太美了,每一個都美不勝收”,她離不開了,沒回;1968年,大兒子出生,一個人帶著孩子,白天去窟里做研究,孩子留在家里,用被子堆著在床邊防摔,卻一次次掉下來。到后來孩子大一點能走路了,寧愿用繩子拴著。樊錦詩就這樣磕磕絆絆的,一邊心疼兒子,一邊利用自己的考古專業,牽頭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斷代的研究工作。后來,二兒子出生了,放到河北農村的姑媽家。1986年,兩人分別23年,正值敦煌申遺,樊錦詩日夜準備申請材料,根本不可能回。彭金章收拾了行囊,放棄了自己在武漢大學開創的考古專業,去了敦煌,分處河北、武漢和敦煌的一家四口終于團聚。但樊錦詩顧得了申遺卻顧不上家人,她對此充滿歉意,稱彭金章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丈夫”。到了敦煌后,彭金章主持了敦煌莫高窟北區的6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歷時7年,探明了北窟供僧人修行、居住和死后埋葬,與禮佛窟集中分布的南區形成功能上的分工,并發掘出了9種民族文字的文獻,填補了考古學領域的諸多空白點。 |
相關閱讀:
- [ 05-06]敦煌莫高窟率先數字化文保 守護者生活如僧侶(圖)
- [ 01-14]敦煌莫高窟80個洞窟實現數字化處理獲“永生”
- [ 10-07]敦煌莫高窟推新參觀模式應對黃金周超大客流
- [ 05-19]中國多處世界遺產地人滿為患 亟需測定游客承載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