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數字化”敦煌 永久保存 敦煌研究院掩映在兩排高高的白楊樹林里。采訪時正值高原仲春,花朵開得遲,院里還綻放著紫色紅色的花兒。但這難得的春色,在采訪結束后大約半小時時間內轉眼便消失無蹤,我們在莫高窟前,眼睜睜看著黃沙彌漫,到最后即便躲在出租車里,連牙縫都灌滿了沙土。20年一遇的沙塵暴轉瞬間使得整個三危山和附近的鳴沙山、月牙泉一帶遮天蔽日,白日瞬間變為無邊暗夜。 而這,不過是我們恰巧碰到的莫高窟的艱難之萬分之一點。25歲的樊錦詩,在敦煌守了20年,才守來了電。“1981年才有電,看電視都到了1986年以后,離現在也就是不到30年的光景。完全是在一個很閉塞的環境里,還有刮風。你也不可能整天看洞,散步。那時候也沒有電話,不像現在拿著手機隨時可以打,就我們所長辦公室有電話。交通也很不方便,我們現在出差坐飛機,那時候哪有飛機,坐火車都不方便,火車站離這里還有130多公里。那個時候火車的速度慢,從這個地方到蘭州得一天一夜,到鄭州得兩天兩夜,到上海得60個鐘頭以上。”苦行僧般的日子,令周圍的百姓很費解,樊錦詩說:“他們都問我們是不是和尚,我就問他們,你們見過和尚留頭發的嗎?” 但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守護者,就這樣扎根于這座石窟前的大漠里。常書鴻、段文杰是樊錦詩的前輩,她回憶自己1962年到敦煌實習時的情景說:“原來想的都是中學課本里,報告文學和展覽里的敦煌,覺得特別好。一想到敦煌文物研究所,覺得這些人都是很有名的,常書鴻、段文杰,想著他們一定挺派頭的,住的估計也是窗明幾凈的。來時一看,完全不是這樣的。” 樊錦詩曾說過,作為一個獻身敦煌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倘若敦煌石窟在我們手中得不到保護,我們就會成為千古罪人;如果我們有效地保護了它,讓它世代延續,我們就無愧于中華民族,無愧于子孫后代。2003年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樊錦詩提交了敦煌石窟數字化保護的提案,就是因為,任何的事物都有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盡管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經在用世界一流的方法科學保護敦煌石窟,但卻無法預計,它們會在哪一天消失。而數字化的檔案是永遠的。 歷經11年,今年7月,包含在這一提案中的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將開放,并將以數字化方式展示敦煌,讓游客在直徑18米的穹幕里感受到敦煌洞窟的實景還原。樊錦詩說:“這個做法,是有利于洞窟,也有利于觀眾。這也是對地方政府、地方旅游的一個支持。”這樣的安排可以減少游客在洞窟里所待的時間,從而減少了二氧化碳、體溫等對壁畫造成的損害影響,同時,又可以提高參觀人數,平衡了敦煌石窟的開放與保護問題。它終于圓滿了樊錦詩“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夢想。(記者 龍迎春) |
相關閱讀:
- [ 05-06]敦煌莫高窟率先數字化文保 守護者生活如僧侶(圖)
- [ 01-14]敦煌莫高窟80個洞窟實現數字化處理獲“永生”
- [ 10-07]敦煌莫高窟推新參觀模式應對黃金周超大客流
- [ 05-19]中國多處世界遺產地人滿為患 亟需測定游客承載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