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批官場鄉愿心態:信奉多栽花少栽刺庸俗哲學
2014-07-02 07:04:01?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從政莫為“鄉愿官”(人民論壇) 《貞觀政要》載有這樣一則故事。西晉時期,惠帝當政,賈皇后專權,要廢除司馬遹太子之位,司空張華竟不據理力爭,只是阿諛附和。等趙王司馬倫舉兵廢除賈后,派人捉拿張華時,張華辯解:“將廢太子日,非是無言,當時不被納用。”趙王使者說:“公為三公,太子無罪被廢,言既不從,何不引身而退?”張華無辭以對,遂被斬。 張華害怕失去自己的官位,不愿得罪權貴,于是“茍在阿順”。說到底,這是“鄉愿心態”在作怪。所謂鄉愿,一鄉之中,誰都不得罪,遇人笑嘻嘻,逢事打哈哈,事皆稱美,實際卻是圓滑世故的好好先生,正所謂“鄉愿之善,既足以媚君子,好合同處,又足以媚小人”。孟子即入木三分地刻畫其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鄉愿心態,本質上是沒有堅定立場、不能堅守原則,臨事墻頭草,決定隨風倒。 現實中,一些干部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學,不講原則講關系,不看章程看面子,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有的面對丑惡現象不敢說不,遇到歪風邪氣和稀泥,遇到矛盾問題更是繞道走;有的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凡此種種,歸結為一點,就是好人主義盛行,擔當精神匱乏。為官一任,不干事、無擔當,尸位素餐,有你何用?誠如古人所言:“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 有人認為,鄉愿才是為官之道。一些人謀人不謀事,自以為懂得察言觀色,混得八面玲瓏,就能一路“通達”。說到底,這是私心太重作祟。在“鄉愿官”眼里,位子是頭等大事,私利是第一考慮。權力姓公不姓私,時時事事都為自己打算,勢必會公事不想做,公義不愿擔,弊害不小。 心態決定狀態,狀態決定結果。為官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事業如何發展?不管是非、曲意混世,社會風氣如何凈化?不碰難題、不解民憂,又怎能贏得群眾的認可?當然,表面看來,一些“老好人”“鄉愿官”似乎口碑不錯。然而,真正的評價,來自于實踐,來自于群眾。沒有過得硬的作風,沒有經得起檢驗的實績,泡沫總會在陽光下破滅,一時的虛名既立不住,更靠不住。 古人云:“夫仁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一批批優秀黨的干部,正是公而忘私、勇于擔當,以無功為恥,以實績為德。焦裕祿跑遍蘭考1600個沙丘探求治沙之法,孔繁森在茫茫雪域跋涉8萬多公里苦思發展之策,牛玉儒“生命一分鐘,敬業六十秒”,楊善洲用20多年造就莽莽林海惠及群眾,蘭輝冒著攝氏30多度高溫天氣的炙烤為村民排除險情……摒除私心雜念,眼里有群眾,心中裝著公義,才能干出一番事業,人生才有價值。 良工有言:“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木心正不正,影響著開弓之箭準不準。對干部而言,為官要立志,做官先做人,只有清除了鄉愿心態等思想雜質,才能志堅念純,從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陳 凌 |
相關閱讀:
- [ 06-30]黨報:有些日本人思維仍停留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 [ 06-30]黨報:部分官員熱衷“官場秘笈” 扭曲哲學目光短淺
- [ 06-30]黨報:有些日本人思維仍停留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 [ 06-26]全國黨報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宣傳工作現場會要求
創新宣傳方式拿出拳頭產品 - [ 06-17]黨報談反腐敗報道:對貪腐官員性別解讀欠缺妥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