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村長,未能見父親最后一面 喻永祥是上柏住院部主任,但是大家都親切的叫他“村長”。 “麻風村的老人大多舉目無親,日子長了,我們醫護人員成了他們最親近的人。每到過大年,這些孤寡老人最渴望的是除夕夜的團圓。也只有除夕夜,他們才借著傳統禮儀表達對我們的謝意。每到這一天,我們往往要說服家人,改變年夜飯的時間地點,不少人干脆把自己的家人接來麻風村,跟老人們一起守歲,紅燒豬腳、咸魚干、花生和醬鴨……老人們的年夜飯總是那樣的豐盛。一些失去手指的殘疾老人,用光禿禿的手掌捧著酒杯,顫巍巍地向我們敬酒,臉上掛著幸福的淚水。”喻永祥說,“看著老人們的笑臉,我感受著幸福,但是為了這份幸福,我愧對長輩、愧對妻兒。” 去年正月里,喻永祥陪爸爸去縣醫院檢查,結果卻是肺癌晚期。“我家在農村,當初我考上衛校,是爸爸把準備造房子的木料賣掉才湊齊學費的,自從我來到麻風村后,就一直很少陪伴爸爸。爸爸身患絕癥,我想在有限的日子里盡力補償我的孝心。可是麻風村的老人們無兒無女,風燭殘年,同樣離不開我這個‘村長’,這讓我不得不心掛兩頭。” 在父親彌留期間,工作不允許喻永祥天天在家,只有輪到值夜班的日子,趁著白天休息回家陪護一陣。每次,爸爸總是說:“兒子……你去吧!”而他的手卻緊抓喻永祥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去年十月,喻永祥的父親不幸去世,他把對父親深深的愛,傾注在村長的崗位上,延續在麻風村的老人身上。 今年一月,80歲的老人朱寶根因心肺衰竭而告別人世。他是村里的第一代病人,幾乎是在醫護人員的照料下度過了一生。彌留之際,他喃喃而語:“想不到我也能活到八十歲!”當靈車緩緩駛出麻風村的時候,在村頭那棵香樟古樹下,我們醫護人員在道路兩旁肅立,默默地送別老人的遠遠離去。 “休養員一輩子生老病死都在麻風村,當他們的生命之火即將熄滅時,只有我們的‘臨終關懷’,才能為老人坎坷的人生送上最后的溫馨。”喻永祥說。 愛是最神奇的良藥 如今,雖然麻風病早已非不治之癥,且麻風病人在服藥一周后,就基本失去傳染性,但由于缺乏了解,社會上對這個群體依然存在著歧視,對于社會上大部分身患麻風病,身體殘疾的老人來言,隔離幽閉、孤老一生仍然是他們的宿命。 “醫護人員的工作不僅僅是治療他們身體上的病痛,更需要去撫慰他們長期忍受社會歧視以及孤獨的內心。” 潘美兒說:“在上柏住院部,麻風病患者被稱為‘休養員’,稱呼的改變也顯示出了青年醫療團隊們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 61歲的麻風休養員徐小童,4歲時就死了父親,6歲就患上了麻風病,9歲被確診后,村里有人揚言要燒死他。母親改嫁無力遮護,幼小的他只能跑到山上去躲著,寒冬里穿著破草鞋,破舊的衣服上全都是洞。為了活下去,他只能托著沉重的身體偷偷去外面要飯。就這樣徐小童堅持到了20歲,后來全省麻風病大普查時他的病被發現后,就被送到了這里。 “這里非但沒有人打我罵我,竟然還有穿白大褂的人給我端上熱飯!竟然親自給我用熱水擦洗身子,竟然還給我送上新布鞋!”老人說著說著轉過頭去,聲音梗咽。 今年五月,徐小童幾十年來第一次走出“麻風村”來到首都北京,在莊嚴神圣的人民大會堂,向首都醫護戰線上的醫護人員分享他在浙江皮膚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得到精心護理,愉快生活的日日夜夜;講述為了麻風病人健康辛勤工作,無私付出的青年醫療團隊的感人故事。 “我們常常稱他們是白衣天使,給我們這個小山村,給我們老年人帶來了幸福和快樂。”徐小童老人談起生活上,精神上翻天覆地的變化,淚水情不自禁地浸濕了眼眶。 潘美兒說:“對麻風病人來說,藥物只能治療身體上的不適。而愛,才是最神奇的良藥,也是麻風病防治醫護人員的使命所在。” |
相關閱讀:
- [ 06-22]江蘇大豐麻風村最后10名康復存活者喜遷新家
- [ 04-13]聚焦麻風村最后村民:土地被承包 一個人被鎖村內
- [ 03-09]臺灣娘子張平宜廣州簽售 為麻風村教育籌款
- [ 02-01]貴陽:溫暖送到麻風病人家 人間關愛處處在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