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0多歲的朱大媽回到家中,總算松了一口氣。前幾天,她從山上采了些野蘑菇回家炒菜吃,沒想到上吐下瀉,直接被送進了醫院。 這段時間,金華高溫又多雨,潮濕的天氣使得野蘑菇瘋長,市區多家醫院陸續接診了毒蘑菇中毒的病人。醫生說,有些毒蘑菇的外形,跟我們平常經常食用的蘑菇很相似,普通人很難辨別,容易誤食中毒。 野蘑菇中毒上吐下瀉 先洗胃再洗三天血 朱大媽的老伴去世一年多了,她不愛跟子女一塊兒住,一個人住在金東區的一個村子里。 上周日上午7點來鐘,朱大媽像平常一樣,到附近的山上去摘野菜,在一棵樹下發現了幾株蘑菇。它們的帽子顏色偏白,腳細細長長的也是白色,跟平常吃的蘑菇長得很像。 朱大媽愛吃菇類,沒多想便把這些蘑菇全摘了,心想:“剛好還沒買菜,這下午飯有著落了?!?/p> 炒菜的時候,她還特意往蘑菇里加了點雪菜,嘗了嘗,味道很鮮美。可是,那天她胃口不太好,沒吃幾口就擱下了筷子。 好在胃口不好,間接幫朱大媽撿回了一條命。 大約1小時后,朱大媽去鄰居家串門,聊得正起勁呢,她突然嘔吐,還拉了好幾次肚子。到最后,連站都站不穩了。 大家趕緊把她送到金華市中心醫院,經診斷,是蘑菇中毒了,還好吃得不多,沒有生命危險。醫生先給她洗了胃,又接連洗了三天血,病情這才逐漸好轉。 每年都有人因為吃毒蘑菇丟命 一旦中毒記得把蘑菇帶給醫生 對于毒蘑菇的毒性,中心醫院急診科醫生章炳文一連用了好幾個“很可怕”來形容。他說,醫院急診室幾乎每年都會碰到10幾例蘑菇中毒的病人,而這當中每年都有人不治身亡。 蘑菇中毒一般發生在5~8月份,因為這段時間氣溫高,雨水又多,加上金華地區樹叢較多,特別是有腐葉、濕度高的地方,有機營養比較豐富,非常適合蘑菇生長。按照往年慣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這類病人會陸續多起來。就在上周,金華市人民醫院也接診了一例誤食毒蘑菇導致中毒的病人。 章醫生說,毒蘑菇與我們日常食用的蘑菇外形很相似,辨別起來非常困難,所以容易發生誤食中毒。中毒的深淺與進食量有關,吃得越多,中毒就有可能越深。輕者會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的可以引起人體臟器損害,甚至導致死亡。 治療蘑菇中毒,一是要馬上洗胃,如果特別嚴重,還要“洗血”(血液凈化治療),原理和血透相似,但是更為復雜、精細,為的就是把血液中蘑菇的毒素去除掉。 章醫生提醒大家,野外的蘑菇千萬不要隨便采摘,如果真的不幸發生中毒事件,要馬上到醫院治療。此外,家里人最好把蘑菇的樣本帶來,方便醫生取樣檢測其中的毒性。 專家支招 野蘑菇和大蒜一起炒 變黑或發綠可能有毒 我國目前已知的食用蘑菇有300多種,毒蘑菇100多種。據資料記載,可致死亡的至少有10種,多生長在樹林里及雜草叢中或公園的樹下草叢中。在浙江,白毒傘比較多,也容易被誤食。 記者專門請教了浙江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蔣冬花,請她給大家支招。不過她也提醒大家,這些都是她平常的的經驗所得,不排除有例外情況。 “出于安全考慮,大家最好遵循一個原則,就是不認識的或沒見過的蘑菇,千萬不要去碰就對了。”蔣冬花說,同個品種的毒蘑菇,在不同生長環境下樣子也不盡相同,“有些看上去像是小時候吃過的野蘑菇,但實際上也可能已經發生變異,成了毒蘑菇。” 1.看外形:有毒的蘑菇,通常顏色多比較鮮艷,菌蓋中央呈突起狀,菌傘常帶有雜色斑點,表面有絲狀物或小塊的殘渣或鱗片。而無毒蘑菇一般顏色不鮮艷,菌蓋較平,傘面光滑。不過也有一些毒蘑菇,灰色,長相很平凡,看起來很無害,但實際上毒性不亞于毒蛇的毒液。 2.看粘液:有的毒蘑菇被撕斷后,可能會分泌出黏稠的液體,大多呈赤褐色,有辛辣、酸澀等異味,而且菌面破裂后,在空氣中容易變色。而無毒蘑菇,撕斷后分泌出的液體多為無色或白色,有特殊香味,菌面破裂后一般不會變色。 3.看大蒜:如果要烹飪野生蘑菇,最好先把大蒜切片放進油里,然后放蘑菇下去一起炒。如果蘑菇的切面是白色或者偏淡黃色的話,一般代表可以食用。但如果切面慢慢變黑或者直接發綠,那就代表蘑菇可能有毒,趕緊倒了吧。 本報通訊員 吳偉嵐 本報記者 侯明明 |
相關閱讀:
- [ 07-03]"一家3口倒在蘑菇房"續:龍海市政府要求加強農業安全生產
- [ 07-02]為什么香檳會戴一個“蘑菇帽”?
- [ 06-25]日本母子進山采蘑菇迷路 被困10天靠吃野菜存活
- [ 06-24]一家三口倒在自家蘑菇房 事發龍海紫泥鎮安山村
- [ 06-24]漳州一家3口倒在蘑菇房 發酵時會散發毒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