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華又添新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4日在江蘇儀征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經中日專家多方考證,此前發現的疑似日軍炮艇確認為日本侵華期間軍用炮艇。 該炮艇艇長17.4米,寬4.2米,高3.9米,重約30噸。記者在江蘇儀征蘇港造船廠現場看到,船體已經銹跡斑斑,可見年代久遠。該船產權所有者、蘇港造船廠董事長濮錦道介紹,1972年,被稱為“教練1號”的此船從南京三汊河遷移到儀征廠區內作為港口作業船來使用。聽老一輩人講,該船為侵華日軍所用,后被中國軍隊繳獲,但一直沒得到確認。2008年4月,他聯系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希望對此船進行鑒定。 “此船極有可能是侵華日軍當時所用的眾多河用小炮艇之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表示,他多次帶領有關人員現場考證,并與日本造船工程師廣政清純進行過交流和探討,查詢了一些相關資料。根據史料記載,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在長江流域、洞庭湖等運河、湖泊、河渠地帶,部署了大量的25噸級河用小炮艇,曾在1937年12月沖破江陰要塞的沉船阻敵封鎖線,到達南京下關江面參加南京大屠殺,后又在長江、太湖、洪澤湖等江河水網地帶,對新四軍和抗日軍民進行侵略和加害。 文物考證是非常嚴肅的過程。為此,紀念館4日又特地邀請了日本造船專家高崎正之到現場進行考證。在進行認真、翔實的比對后,高崎正之表示,盡管無法確定該船只的具體型號,但有三個證據顯示其屬于戰敗前日本所造。一是船體甲板以下部分,尤其是用鉚釘技術制造船體,可以確定是日本在上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設計制造技術。二是船頭方向舵和船尾轉向舵的設計,也是日本當時造船所慣用的。三是船尾舵和螺旋槳的設計技術已經有年代了,日本1945年戰敗后就不再沿用這類設計,而日本戰后所慣用的一種防傾覆的穩定部件,卻沒有出現在這艘船上,據此推斷該船只是日本戰敗前所造。 “雖然此后該船只經過了中國民用改裝,原本在煙囪位置架設機槍的部分也已經沒有了,但是這種小炮艇的設計圖我曾經見過。可以推斷其為是日本戰敗前所造的炮艇?!备咂檎f。 據了解,在得到專家的確認后,這艘炮艇將被運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朱成山表示,作為日軍侵華的重要證物,該炮艇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紀念館將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考證,并考慮在適當時候充實展覽。 (記者 蔣芳 蔡玉高) |
相關閱讀:
- [ 07-04]45名日侵華戰犯供詞公布 1964年均被釋放回國(圖)
- [ 07-04]中國每日公布一日戰犯筆供 網友表態“官坑必跳”
- [ 07-04]中央檔案館公布《日本戰犯的侵華罪行自供》
- [ 07-04]日本侵華戰犯自供罪行:我殺害5千多名中國人(圖)
- [ 07-04]日本戰犯鈴木啟久筆供:散布霍亂菌 將孕婦剖腹
- [ 07-03]吉林省檔案館保存的日本侵華檔案多達10萬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